田间地头修学分是农学人才培养要义

2017-11-28 09:18:0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田小典]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看着菜地里的蔬菜,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业172班班长朱瑜很是兴奋:“萝卜、菠菜已经很大了,估计再过一两周就可以吃了。”到农作园种菜,是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农业生产综合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很难想象,种菜、挖番薯、拔萝卜会成为农学类专业学生“必修课”。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是呆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的,而挖地种菜是农民们的本职工作,很难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扯上关系。可是,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却将其列为了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事实上,“田间地头修学分”彰显了农学人才培养要义。

“眼高手低”是社会对大学生的主要偏见之一。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张口闭口理论,然而真到了实际操作阶段,却“傻眼”了。要破除这种偏见,就需要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多设置一些实践操作课。诸如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多到社会上做些调查问卷,多到社区去了解下社情民意;行政管理类专业学生,多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交流沟通,多去实际体验下具体工作,了解其运作过程。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便是“知行合一”的代表,自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在教学过程中,整日呆在田间地头,正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日晒雨淋,才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吃饭问题。

对于当下的农学专业大学生而言,“田间地头修学分”更具有实践意义,很多大学生早就脱离了农业生产,包括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们,很少从事农业生产,甚至对农用器具都分不清,辨别蔬菜、水果也只存在于书本彩页上。如果没有“田间地头”的实际操作,哪来的农业科学发展前景?

早在1958年建校伊始,浙江农林大学就将劳动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于农林学子而言,学习使用锄头等工具,是一项基本技能。欣喜地看到,这种“田间地头修学分”的课程设置,正引领大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园绿地管护、卫生清洁等工作,而挖番薯、割水稻、收大豆、玉米,播种土豆、油菜等劳动也成为了必修课,不失为最好的教学方式。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