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此薄彼不是真“惜才”

2017-10-30 20:05:1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云青]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近日,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4年前的一则微博被网友挖出,引起关于“性别歧视”的争议。微博原文为“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以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忧。”

女生大多是混文凭来的?这则微博确实表现出了对女生的偏见,但必须承认,女科学家是比男科学家少。所以,这种偏见不仅来自个人主观,也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做支撑;即便冯教授顾及舆论的感受改了口风,也不能掩盖“说漏嘴”背后的现象和问题。

但是,尽管很多人相信“科研方面女子不如男”,一个学者仍须警惕这种定性思维对自己的影响。普通人抱有这种想法,可能只会限制自家儿女的格局;但一个教授、导师心存类似偏见,就会阻碍其发掘和培养人才,又因为其接触的多是“准学者”,危害不可小觑。

女生为什么少有专心做学问的?不是因为天赋不如人或不够勤奋,而是因为女性想走学术之路要比一般男性承受更大压力,这些压力中,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还有自身受经历影响产生的犹豫、怀疑等等。一个导师如果真的“惜才”,就应该发掘并珍视一切有潜力的学生,鼓励支持他们应对各方面的压力,劝导他们不浪费自己的才华,而不是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给某些学生的学术热情泼冷水。

导师对某些学生青眼有加,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就算想给心目中的“潜力股”以机会,也得是让学生们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证明某些人配得上“高估值”,这才是对学科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暗示“有心走学术之路的男生被女生挤走了名额”,显得既狭隘,又缺乏育人成材的信心,没能表现出师者该有的担当。

诚然,女性的生理特点、传统责任期许等等与男性有差别,但这些都不意味着她们不能成为优秀的学者、员工,更不意味着她们天生就比男性低一等。然而现实中,女性不仅在学术之路上受到若有若无的歧视,求职时常常拼不过条件相仿的男性,就连在家当全职主妇,其劳动强度和价值也一贯被低估。虽然女性权益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直到现在,女性仍普遍要因性别而经历一些不公,这或许是女生想要获得更好文凭的原因之一。当她们用优秀的成绩盖过了男生的风头,请相信她们是真的很努力,而她们绝没有做错什么。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女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事实上,国家对于女性科研工作者有很好的支持,据参加党的十九大的一位女性科学家代表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青年科研基金”评审要求中,男性科研人员申请截至年龄是38岁,女性科研人员是40岁。这些都是国家重视女性科研人员的体现。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女性合法权益,并非是对女性的“同情”或“照顾”,而关乎社会文明、时代发展。学者理应为公众观念的进步做出表率,慎言“女子不如男”之类会加重偏见的话。而从制度层面来说,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应承认并考虑到女性与男性的差别,使人们扬长避短,无论男女都有条件最大化地发挥实力。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