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幼”“扶弱”让民生底色更温暖

2017-10-24 06:29: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欧阳金雨] [责编:夏博]
字体:【

欧阳金雨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学习十九大报告,人们发现,“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是首次提出的两个新观点。

“幼有所育”饱含了对儿童的倾情关爱。我国目前有超过1个亿的0到6岁儿童。全面二孩政策放开近两年后,幼儿的数量应声而增。“孩子没人带”“育儿成本高、经济负担重”“担心影响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等问题,成为许多二孩家庭经常遇到的困境。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将“幼有所育”纳入规划,而且明确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这意味着未来亿万儿童、万千家庭都将从中获益,而诸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等将率先体会到政策的温暖。

“弱有所扶”则体现了对困难群众的深情关怀。就在前几日,一篇名为《孤儿大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我国不知不觉建立了这么高的标准》的网文不断在朋友圈转发。文章讲的是从今年8月起,陕西籍在校孤儿可享受每人每月1000元的各类补助。不止在陕西,十九大前夕,湖南长沙也将机构集中供养的孤儿保障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1650元、散居孤儿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1100元。

“弱有所扶”是篇民生大文章。数据显示,我国各级政府用于社会救助方面的财政资金,从2012年的1800多亿元,已增加到2017年的2500亿元。这个数字还会逐年增长。这表明,国家不仅对孤儿特殊关爱,残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都将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温暖。

总体来看,加上“育幼”“扶弱”,七个“有所”基本覆盖了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保障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幸福感越来越强、越来越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真正体现着我们国家“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为民情怀。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一定能用“稳稳的幸福”,支撑起13亿多人的美好未来。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