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背离感动本质的“暖闻”少一些

2017-10-23 10:34: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国庆期间,一篇标题为《沁水公安交警故事:医院里最不听话的病人》的文章,在山西当地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热传。文章讲述了一名术后不在医院安心静养、毅然返回岗位参与交通安保任务的交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公安交警大队嘉峰中队中队长连专彦。(10月23日 中新网)

这个公安交警故事在当地的热传,被媒体的报道以及其能以现在的相关内容呈现在我们每一个受众面前,这些都带有“暖闻”的底色,这一点不难判断,也不容否认。如此看,那这些相关宣传的初衷,也可以说实质作用就是“试图用其那超乎寻常的爱岗敬业精神来换取公众的感动”。

但是,公众真的会为此而感动吗?怕是不见得。感动不是简单而肤浅的感时伤怀,而应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和共鸣,这也是本质。就拿这一“暖闻”来说,该交警的爱岗敬业精神固然可敬,但这一精神不应是无所限制的,也不应该背离感动的本质,而是要在社会基本道德伦理的框架里,在正常的人性中,得以规范和弘扬。

怎么讲呢?据了解,该交警在术后身体还未痊愈的情况下,在医生“如果保养不到位引发高烧,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的嘱咐下,忍着疼痛,和队友完成了被一些媒体称为“圆满”的交通安保任务。扪心自问,这种完全不顾及自己身体健康的爱岗敬业精神,怎能真正引起公众心灵深处对这一精神的触动和共鸣?毕竟追求身体健康和追求一些高尚的精神并不对立,甚至还相连共生。这种“相连共生”合天理,合人性,也是疏通现实相关争议的“最优解”。

既然如此,该“暖闻”背离感动本质的性质也就板上钉钉。对其的正确态度便应是,应该给予基本的致敬,但不鼓励,不提倡,并且希望当事人能兼顾两者,更好地爱岗敬业,而旁人也无需盲目去放大其中的所谓“温暖”,看过心中明了就好。

其实在当下,此类背离感动本质的“暖闻”并不少见。比如,父亲心梗紧急抢救,进手术室前迫切希望能看儿子一眼,可儿子却在隔壁为其他病人做手术,始终没有来看父亲;安徽凤阳县一位牺牲的民警,年仅41岁,据说在工作中是拼命三郎,曾累到眼睛玻璃体出血,最后在工作岗位上积劳成疾,突发颅内大面积出血离开了人世;杭州一名85岁的“退休教师”,从2012年开始,每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老人几乎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晚上10点出门捡废品,直到后半夜两三点才回家,攒钱资助贫困学子,腰都累出了病。这些事情表面看起来很“暖”,但其实都暖出了异样的味道。背离了人正常的需求、正常的状态和正常的生活,着实让人感动不起来。

当然,要明确的是,对这些当事人的行为本身,也不应该有任何的意见和微词。毕竟这些行为只是个体做出的主观选择,只要不违法,不违社会公序良俗,他人没资格介入和评判。而且,基于其行为的“难得”和“不易”,也得保持基本的尊重和敬意。但是,直接把这类事件当成“暖闻”,并进行相应的推崇和宣传,就成问题了。

因为这样的视角,忽视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的人情冷暖,难言真正的触动和共鸣,所谓的“背离感动本质”也在这里凸显了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地震灾区视察时,得知某陆航旅飞行员张尚年中断婚礼赶赴灾区的情况,关切地叮嘱他:“找个日子,抓紧把婚礼办了。”总书记的这一嘱托便是此类事件应该遵循的典范。

所以,正常的情况应该为,能在顾及个体“刚需”的基础之上,所呈现出的好人好事,才是真正应该宣传和弘扬的“暖闻”。对此,相关的新闻媒体和吃瓜群众也确实需要好好想想了,避免被带偏节奏,避免盲目自我感动,让那些背离感动本质的“暖闻”少一些吧。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