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陪读现象,不能只在教育维度思考

2017-10-20 09:09:2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陆玄同]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近日,一篇文章《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迎来众“一线爸妈”的集体吐槽:“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心梗住院,做了两个支架…”;“每次写作业整个小区都是我的咆哮…”,更有抱怨“除烧菜做饭洗衣抹地,还要精通‘语数英史地政物化生’”……

集体吐槽的背后,是无奈却又不得已为之的现实。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陪读现象,是很多家庭真实而又痛苦的勾勒。据中国社科院相关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而覆盖面涉及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硕士、博士阶段。

但是,导致“陪读大军”出现的绝不只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更多的源于社会发展变革引发的社会文化与大众心态,价值观、成才观以及城镇化进程速率等公众观念和公共资源分配的问题。

当一支支壮观的陪读队伍,在这个特殊时代应运而生,甚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趋势在迅速壮大的同时,我们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去均衡有限的资源。当然,这个伴随时代发展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解决,因为当公共资源的布局对家长们的心态和选择产生影响的时候,其实壮观的“陪读大军”也在反作用与当地教育发展或者资源分配。如此在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影响下,给彻底解决“陪读现象”带来了困难。

家长们渴望优质教育资源,进而集中扎堆于某一地区,反过来因为优质生源而催生教育资源,公共福利分配的不均衡。长此以往,依赖于“陪读大军”小商贩骤然增多,学区房以及高房租现象越发严重。

其结果就是,因为陪读,这些父母们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学生教育的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以及无形的社会压力。而要缓解这一怪现象,既需要社会层面的公共资源合理布局,更需要家长们树立科学的教育引导理念。不可否认的是政府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互联网教育和师资力量的培训上不断创新手段,让更多的父母能够从“陪读”中解放出来,有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这就是说,需要厘清责任分配。因为陪读,家长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或者担忧的过度放大,容易使孩子在溺爱中或者过度关爱中失去自我,退化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么相关部门就应该担起自己的胆子,让家长教育的归家长,社会责任的归社会。

同时我们也能看出,父母不顾一切的投资,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和示范效应,给予教育本身不能承受之重。尤其是在脱离社会保障和经济来源等不稳定条件下,这样豪赌子女教育的个人选择有其理性的因素。但若是将其放在一种集体现象下审视,却又是整个社会层面上的非理性选择。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