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书架”被“偷光”背后的反思

2017-10-12 10:39: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陆仁忠]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近日,一则兰州公交“流动书架”两个月被“偷光”的视频在网络流传。网络视频显示,设立仅仅两个多月之后,原本摆满图书的书架已经“光秃秃”,站台保安则表示图书都被乘客拿走了。兰州第三客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媒体记者,车站图书的确存在丢失情况,他们今后会视情况再补充图书。(10月11日北京青年报)

仅仅两个多月时间,“流动书架”就再也不复初建时“一缕书香进站厅”的光景,而那些不知去向的“流失图书”也让“文明新风尚”彻底成了一句笑话。

有人说,这是市民的素质问题。的确,在“漂流规则”和提示牌的双重提醒下,已经非常明确告知借阅人,“出站时请勿带走”“请将图书放回书架”,但仍有人看后不还、拿书出站,不管他们有何种理由,都是在“破坏规矩”,说他们“素质差”并不算过分。

也有人说,这是有关部门的管理问题。也对,“流动书架”建立起来之后,有关部门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措施、管理手段,更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维护,或许这才是导致图书大量流失的最根本原因。

那么,在市民规则意识弱化、管理有纰漏的情况下,究竟该如何让“流动书架”发挥应有作用、达到预期目的,这是有关部门应认真反思的当务之急。

很显然,要寄希望于市民素质的提升或许并不现实,毕竟素质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但如果仅在管理手段上下功夫,似乎也很难达到理想成效,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化、信息化的多重手段,实现对每一本图书的跟踪管理,比如,可以像图书馆一样进行登记借阅,也可以刷公交卡借阅等等,但这样一来,乘客在借书与还书之间势必会有时间上的耽搁,恐会适得其反,让乘客因“嫌麻烦”而宁可不读。与此同时,公交车站还要专门安排人员负责图书的借还登记,也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

基于此,笔者认为,要想让“流动书架”发挥作用,不妨用点“偏方”。

在图书的来源上,可以鼓励市民捐赠、兑换,真正实现图书的“漂流”。有关部门可以设立捐赠红榜,对捐赠图书的市民进行精神鼓励;也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更多市民的捐赠热情;更可以搭建图书兑换平台,让图书不再“一去不回”。

在图书的种类上,建议多点杂志、报刊,并不是说有名著不好,但相对而言,杂志报刊更加符合乘客的阅读需要,至少不会因为读不完全本而念念不舍。

在图书的管理上,统一的标签必不可少,合理的布局更不可或缺,或许散落四周的书架不够美观,但随取随放的方便更得人心。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可以拿书上车阅读的规定不妨就此取消,尽管有点不近人情,但至少不会给自己管理“挖坑”。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