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让座,不妨化禁止为提倡

2017-09-18 09:59: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陕西咸阳教育局近日开展中小学生“遵守交规 文明出行”专题教育活动,其中提到即便“爱心专座”无人使用,中小学生也不得坐用,此事引发热议。专家表示,此举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方法有待商榷,强行让学生去做这种关乎道德的行为,很容易形成道德绑架。(9月16日 新华网)

让中小学生“遵守交规 文明出行”,进而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育局开展这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初衷很好,也是在为相关社会公德和道德打地基。既然明晰了这一活动的好初衷,也有相应的效果期待,那就得拿着这两者去规范行动本身,避免走偏,如此才能形成合力,真正达到预期所想。可其中严禁学生在“爱心专座”落座的规定,则明显与这一正确路径相违背。

因为所谓的专题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发力,而这样的发力只有在用心呵护和耐心引导的路子上,才能实现最优解。否则,也是对“专题教育”这四个字的现实挑衅。把这种“呵护与引导”直接变成了“严令禁止”,确实有些苛刻了,也无法自然的与所追求的相关文明道德相知相通。

就拿这个具体的“爱心专座”来说,其是给老、弱、病、残、孕等人群设置的专门座位,当车上出现老、弱、病、残、孕这五类人群时,他们可以优先坐这个座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当没有这五类人群时,其就是一个 “普通座位”,没有一条规定明确,在无相应人群坐的情况下,其他普通人不能坐这个座位,这也应是一种社会常识。而且,这个“爱心专座”本身就是道德属性的,其没有明确的强制,也没有相关的禁令,其是靠自有的爱心倡导和社会的道德驱使来共同维护和规范的。一旦变得强制,或者引入相关禁令,不仅有违社会常识,也有违道德,那这一“爱心专座”就真的变味了。

要知道,道德是温柔的,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把 “一纸禁令”扯进来,道德就成了幌子,成了名义上的飘无意象。所实现的让座也只能是“面子”的进步,而不是“里子”的升华,说白了,学生们可能只会有死板机械的道德感,流于表面,容易被驱使和改变,不太会有深层次的发自内心认可和追随的道德感,这着实就容易偏离了初衷和效果期待,对学生们也可能造成相应的隐形伤害,毕竟所谓的“道德绑架”不是妄言,错误的道德驱使也就可能形成。

这个专题教育活动是面向中小学生的,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一个塑造的过程,就更需要谨小慎微的应对,好好规范和引导。用道德的路径去教育学生,进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心行合一。

有相关工作人员指出,在执行过程中,即使“爱心专座”空的时候,也不让中小学生坐,但可以坐普通的座位。此举是鼓励学生让坐,而不是让学生不坐。这里的“不让”和“鼓励”本身就是相互排斥的,既然“鼓励”是目的,是追求,那为何前面的“不让”不能变成“鼓励”呢?变成之后,就实现了“化禁止为提倡”,没有了一点点强制的色彩,留下的就是鼓励式的合理提倡与引导,靠的是真诚,走心,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这就成了完全的道德性行为。这样的 “教育学生让座”,合情,合理,合人心。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