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富县穷户”成为扶贫“荒漠”

2017-08-18 09:15:3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沈道远]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摊开地图,有的县地处平原农业区,交通便利,常年风调雨顺。按标准,这样的县不是贫困县,有的还是当地的“富县”。可细看农民收入,还有不少贫困户呈点状分布。再一统计,此类贫困户竟占全省贫困户的三成。数字不小,在一些地方却成为扶贫攻坚的空白地带。(8月17日人民日报)

贫民窟也可能有百万富翁,同样,富人区也可能有破落户。在现实的扶贫过程中,我们往往将主要的目光和精力都投到了老少边穷地区,而对富裕地区的某些贫困户,却关注不够,甚至被无情的忽略了。“富县穷户”享受不到扶贫政策的“红利”,这其实也是一种扶贫不精准的表现。

“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这是党中央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向民众许下的庄严承诺。而这个承诺要践行到实处,就要求广大的扶贫干部时刻紧绷“精准”这根弦,对接帮扶到每一个潜在的贫困户,让他们摆脱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命运,彻底摘掉穷帽。“富县穷户”也是该扶贫的对象,也盼望着扶贫的雨露,也希望斩断穷根、扔掉穷帽,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群体很多时候都被遗忘在了遗忘的角落,沦为了扶贫“沙漠”,无人问津。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在于扶贫干部存在认识误区。在不少的概念中,富县的人均收入水平高,拥有房子、车子、票子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标配”。可是,面上的繁荣并不等于点上就不贫困。换言之,一个生活在富县中的贫困户,他的贫困和全县的人均收入有什么关系呢?他的贫困是绝对的,不可能因为集体的富裕就否定了个体贫困的客观存在。所以,当扶贫干部用整体观去审视富县的扶贫工作时,难免会被整体的好遮住了望见个体贫困的眼。扶贫干部不认为富县存在贫困,这是最为常见的认识误区,而根就在于没有区分好整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没到切实做到精准识别。

另外,就算是扶贫干部精准地找到这些“富县贫户”,也未必就能做到精准帮扶。相较于贫困县而言,“富县贫户”的人数少,分布也极其零散,但是如果要想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其难度一点也不比帮扶贫困县的贫困群众脱贫小。

为何呢?一则贫困县有相应的国家扶贫政策、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二则贫困县的扶贫是一项中心工作,政治任务,从领导到工作员都极其重视;三则贫困县群众的贫困原因较为集中,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和推广。可是这些客观利好,“富县贫户”是“无福消受”的。“富县贫户”要脱贫更多的是依靠本地的财政支持。另外,即便是做好了“富县贫户”的脱贫工作,于一个富县而言也出不了太多政绩,这导致一些冲着政绩干事的官员,更愿意在招商引领、投资工程项目等上面花功夫,而对扶贫工作不上心。加之,帮扶“富县贫户”通常是一户一策,从调研到制定帮扶计划,无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很多干部存在畏难情绪。

“扶真贫,真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富县穷户”也渴望扶贫雨露,必须将他们也纳入到脱贫攻坚的服务对象之中,让他们也感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暖阳光。要做到这一点,说到底,还是需要扶贫干部们摆正“官念”,克服政绩冲动,下好“绣花”功夫,用“滴灌式”帮扶,精准浇灌每一颗渴望脱贫致富的心。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