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需要向服务员学习吗?

2017-08-16 15:04: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宋鹏伟]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广东某三甲医院今年新入职医护人员,被“下放”到番禺某旅游园区内当服务员,讲解动物、扫地倒垃圾、端盘子,其中不少博士、硕士。(《广州日报》8月14日)

医生也算是服务员吗?也是也不是。狭义上说,他们的文化知识、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远高于服务员,两者放一起有很强的违和感。不过从广义上看,医生当然是服务员,就连公务员也是服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嘛。细究起来,医生的特殊之处还在于,这个职业也是直面消费者,而且对方的情绪可能更加不稳定,出现摩擦是常事,甚至会有伤医、医闹这类的尖锐冲突。

也许正是考虑到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广东某三甲医院才会如此创新。按照院方的说法,这种浸入式体验培训,可以让新员工体验基层服务工作的酸甜苦辣,增强个人的抗压性和韧性;也可让新员工在密集人群环境中学会与不同人群面对面沟通,并最终明白一个道理——患者不仅仅是患者,还是你服务的对象。

这一另类的做法,当然遭遇有些人的不满:“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我应该站在手术台上,不应该每天来这里干这种与医疗无关的事”“医生不是披着白袍的服务员”。这些吐槽显然站不住脚,服务员本就不是低贱的职业,北大毕业还有卖猪肉的,凭什么你硕士一毕业就该被请进手术台?就像军训对大学新生的磨砺价值一样,这种看似无关的体验式培训,也会对提高新员工的抗挫折能力带来帮助,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过也不宜有过高的期待,能否在从医路上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医疗资源紧张的三甲医院,当这些新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透支自己的体力和情绪,当回扣和红包的诱惑不断拍打着他们的良知,他们靠什么去坚守?事实上,越是人满为患的医院、科室,越是一号难求的专家,对患者的服务可能越是不到位。原因很简单,这里更像是一个卖方市场——他们既没有精力和情绪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似乎也没有提供优质服务的紧迫感和动力。如此来看,医生和服务员,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新人积累一个月的服务精神,日后又能剩下多少?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排名第一的是语言,即对病患的安慰。病人是无知的,对病情无知,对医学无知,对未来无知,在痛苦之际求助医生时,那些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讲解尤为重要,哪怕只是一句安慰和鼓励的话语,作用有时都不亚于手术刀。然而在很多时候,等待病人的只有不耐烦,甚至是粗暴的“不好!晚了!早干嘛去了!”医患关系如何能不紧张?

习惯了生老病死的医护人员,难免出现职业倦怠,这固然需要通过强化个人服务意识去改变,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医患沟通,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医生能否不那么忙?能否斩断从病人身上谋利的链条?这些都要依靠包括分级诊疗、薪酬改革在内的医改来实现。当基础和条件都具备时,对服务对象的尊重才会建立起来,服务精神也才容易保持下去。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