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高而忧”——为政者必须要有的清醒

2017-08-15 08:59: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展团]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现实中,我们有些干部在打拼之时、还没发达之前,他们总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踏实实、谨言慎行地做人做事,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受到百姓称赞、组织认可。但是,随着职务的不断升迁,一旦得势了,有些人就忘了自己的出生,丢了曾经的承诺,尤其是少数位高权重者更是得意忘形,最终害人害己,遗臭万年。

在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对当官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以当上高官沾沾自喜,反而忧心忡忡。正是有了“位高而忧”这样的自警自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工作姿态,故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比如,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意思是每逢任命总是愈加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

又比如,《大唐新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岑文本起初在萧铣部下任职。平定江陵后,任命他为秘书郎、直中书。担任检校中书省的李靖很是看中他的才能,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渐渐得到皇帝的赏识。当时颜师古对旧例非常熟悉,擅长起草文书,当时没有比得上的,希望重新被起用。唐太宗说:“我亲自推荐一个人,你不要再担当这个职务了。”于是,让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专管机密。后来,岑文本升任中书令,回到家里脸上却有忧虑的表情。他的母亲感到奇怪问原由,岑文本回答说:“我没有功勋也跟皇上没有旧交,获得太大的宠幸,职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忌的,所以感到忧虑。”有来向他庆贺的,他就说:“今天,我只接受安慰不接受庆贺。”

可以想见,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位高而忧”的警醒,没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成天沉浸在安逸自乐、贪图享乐、乐不思蜀的“自我感觉良好”中,整天坐享其成躺在功劳簿上,一旦思想上的防腐堤坝决了口,捞钱贪财的欲望就会无限膨胀,必将一发不可收拾,终会落个“温水煮青蛙”的可悲下场。

“位高而忧”恪守的是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诚然,一个干部追求职务上的进步,想要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为人民群众做更多更好的实事,这是可以理解、应该支持的。但是,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决不能有权任性。如果权力用得好,可以为民造福;否则“剑走偏锋”,就会伤人伤己甚至祸国殃民。正所谓爬得越高,摔得越痛!

领导干部要树立怎样的权力观和忧乐观?古人的“位高而忧”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范仲淹提出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和指南针。

那么,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呢?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高位”“重权”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要把手中的权力与为民服务的责任挂钩,而不是享受;要把身居的职位看成是执政为民的岗位,而不是待遇。要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告诫自己,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警醒自己,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鞭策自己,切不可把公权当“私器”飞扬跋扈、自行其是,切不可违反法律法规“乱作为”和不遵守公权运作规程“擅作为”。只有始终保持“位高而忧”“权重而忧”的危机感,不断在谋事看法律、决策讲程序、办事守规矩、用权知边界中砥砺法治思维,才能在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上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