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道德?不过是营销套路

2017-08-03 08:53: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欧小雷]
字体:【

相似的新闻、相似的标题,最近两天,“一箱硬币”突然出现在广州、成都、沈阳、合肥、郑州、重庆、南昌、石家庄、无锡、萧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同时,类似的新闻也在网络上疯转。不论发生在哪个城市,“一箱硬币”的过程和结果都极其相似,都让人心暖暖的。各地的主流媒体也都对此进行了报道。记者发现,全国多地的“一箱硬币”背后,竟藏着同一家公司。(8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

“硬币不少反多”,在这起道德测试中,结果无疑是令人感动和温馨的,但是,这份感动和温馨的背后,不过是一个营销公司利用“道德测试”这一社会热点来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进而获取商业利益。真相一出,人们的感动立马大打折扣,毕竟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不过是该公司的牟利工具,而此行为也与道德所具备的“真善美”相去甚远。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机构,有权自我赋予道德测试者和审判者的角色。因为这一次的硬币道德测试结果温暖人心,所以引发了一定程度的“道德狂欢”,人们仿佛从中看到了一个大同社会。但是恰恰是这个看似美好的结果,蒙蔽了测试者本身不恰当的行为,让人们忽略了其充当道德审判者的可恶之处。

反过来想,如果此次硬币测试有人拿走了多于规定数目的硬币,且没有人往纸箱里增投硬币,是不是测试者就可以宣布“社会道德令人堪忧甚至快完蛋了”这样的结论?显然,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测试者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包括你我在内的人恐怕也不会同意这一观点,因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不仅仅体现在多拿几枚或少拿几枚硬币上。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构成,且需要根据客观条件来进行判断,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人们的道德都会有着不同的反应,或许多拿硬币的人在其他时候是个关爱他人、见义勇为者,也或许增投硬币的人在某个时候会背后捅人刀子诽谤他人,这些都是个体的道德体现,仅凭单一环境下的个体行为,如何能够得出“道德水平”的评判?

佐证道德测试不靠谱的事情还有不少,例如一些街头道德测试,从见义勇为到无人商店,从扶老人到帮助陌生人,这些所谓的道德测试并没有真正得出道德结论,因为说到底,这不过是测试者自以为是设计的市场游戏,而安排这种测试,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这家公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测试,无非是因为眼下整个社会对于“道德”所表现出的焦虑,倒地老人无人敢扶、小悦悦事件等一些热点让整个社会一度陷入对道德的怀疑,从而让与道德相关的事件热度居高不下,出于营销考虑,蹭社会热点显然可以事半功倍。事实上,他们也是成功的,因为“测试”一出,就引爆了舆论,得到了足够的关注,迅速完成了营销者100000+的效果。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社会道德不是单一情境下的善恶定论,而是人找寻自我价值的永续实践,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道德建设都需要久久为功,至于那些道德测试,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不过是设计者和营销者满满的套路。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