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017-08-03 08:24:12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指导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为了加深理解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我们专题刊发一组专家学者对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的阐释、体会文章,以供参考。

既要看到“三个没有变”,又要把握“历史性变革”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

“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如是强调。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概括总结,又提出了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新要求。

立足“三个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没有变”则是对这一总依据的展开论述,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牢牢立足“三个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三个没有变”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它从三种不同的视角来定位当代中国的国情实际,形成了一个内容上相互关联包容渗透、话语上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初级阶段论侧重于从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来定位,主要矛盾论侧重于从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互动规律中来把握,国际地位论提供了可比性可量化的国际坐标和横向参照。

坚持“变”与“不变”的科学方法论

变与不变是辩证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他强调“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前一个“阶段”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后一个“阶段”指在这一长过程中的当前具体时期。

立足“三个没有变”,不能忽视不变中有变,“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不变寓于变之中。只有坚持科学方法论,在不变中把握变化,才能既看到成绩和机遇,更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把握我国发展变革中“三个意味着”的历史新起点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作了高度概括: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我们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当前的具体化,是这一主要矛盾在当前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中国既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又是正在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理应充满自信,以大国的责任担当不断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执笔人:侯德泉 刘茂林)

全球化进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钱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全球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时探索和确立的。回顾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对树立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它把起点定为15世纪,也就是航海大发现。西方人发现了海上通道,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资源、贩卖奴隶,推广西方价值观,在发现非西方社会的同时,依据西方的立场和利益,塑造了非西方社会。作为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中国遭遇西方。

当时中国所遭遇的西方,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系列重大事件后,西方社会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神权、君权受到严重冲击,民主、科学、自由、人权、平等等现代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西方的崛起,又建立在对其他国家的盘剥上,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最终竟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先进的武器的研发,被用于大规模屠杀。

作为帝国主义竞相瓜分的对象,中华民族意识到了落后,传统社会、特别元明清以来专制统治的弊端尽显,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竟无招架之力。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由器物引进到制度变革,从改良到革命,中国苦苦思考,艰难探索,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这是一次被动的、充满血和泪的道路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人类历史上一条崭新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继承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成果,克服少数人以拥有生产资料为手段剥削多数人的不合理现象,改变传统中国既不民主、又不富强的状况,既实现快速发展,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是人类史上前无古人的实践,马克思没给出现成的答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曾出现严重偏差,因此,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包括阶级斗争扩大化、“一大二公”等等。一度成为中国学习榜样的苏联,因为问题严重,最后竟国家解体,共产党丢了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的重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形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系列重要论断,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由此带来的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实现的,包括加入WTO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决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英国脱欧、美国保守主义思潮抬头等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现象,但人类社会交往更紧密、合作更加强的总体趋势不会变,这是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就指出了的。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勇敢地融入全球化、引领全球化,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原则不动摇,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现在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从前,我们借助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了全球化;现在,借助“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其实践,我们还要塑造全球化,纠正过去的全球化中的不公正、不平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全球化进程也将在中国的参与和努力下变得更加合理。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杨建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要准确理解讲话贯穿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历史地、具体地、立体地、比较地、全方位地看待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从而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既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更要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同时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我们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聚焦并射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的”,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增强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

打好打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

刘解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大攻坚战影响重大深远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与决战决胜阶段,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不安定不稳定因素广泛存在,此消彼长,是改革关键期、问题集中期、矛盾多发期。世界并不太平,改革尚未成功。外部世界的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世界风险无小事,“蝴蝶效应”值得警惕。地缘政治变化、国际局势和外交上的变化,大国博弈,随时都可能演变出重大风险。国内重大风险也时刻存在。如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政治风险,经济领域金融安全的系统性风险,社会领域公平公正缺失和贫富分化风险,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污染暴发和生态安全的压力等,都是需要特别重视防范和化解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硬骨头,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更是硬任务。现在,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打赢的三大攻坚战,如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决定性影响一样,直接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实现,关系着甚至决定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与实现程度。

三大攻坚战具有内在联系

发展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风险,往往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高度重视与科学防范。就国内来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而打好打赢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改变这一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两个方面,是我国长期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老大难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的现代文明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如果不能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污染治理这两大攻坚战,这个两块短板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好,加长加固,并与整体社会协同对接融合,任由社会贫富悬殊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必会成为难以防范和化解的重大风险因素,社会稳定繁荣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保障。由此可见,发展地看,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最重要的基础是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天灾(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祸(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开放地看,只有防范和化解好国内的重大风险,才能为防范和化解国际重大风险打下基础。

协同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三大攻坚战不仅要打好,而且一定要打赢。打得好是方法与过程,打得赢是结果与目标。三大攻坚战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的任务艰巨性与进程艰难性,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克难而胜。打好三大攻坚战,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科学的规划布局,打赢则需要万众一心,战略定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需要巨大勇气与坚韧意志。现在,各方面的风险并未减少,某些领域还在加剧,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首先,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要树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要有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清醒。第三,要将抓住关键少数与广泛依靠人民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依靠人民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相关专题:湖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