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不符”不应成潜规则代名词

2017-07-24 11:26:3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丽云]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笔试面试第一最终却遭淘汰,让考生证明所学“中国史”是“历史学”……近期,多地曝出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中,考生因“专业不符”被拒绝录用的事件。(7月22日 中国新闻网)

“自考法律专业不属于法学”“世界史不是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类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学”,这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匪夷所思的专业界定,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报考者尤其不能理解的是:本来已经通过了笔试、甚至面试环节,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却因为“专业不符”被取消面试或录用资格,不由地让人怀疑招录单位权力滥用、甚至暗藏“猫腻”。

按照涉事地方有关的解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人社部门对全国高校现行的学科专业掌握不够,对招考学科专业把握不准、机械执行,部分工作人员对工作不细致不认真。但对于“女硕士笔试面试均第一却落榜”的典型案例,“工作不细致不认真”这样的解释,确实难以令人信服,使得“专业不符”这样的理由,似乎成了“潜规则”的代名词。

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招录环境,不唯地域、 不求所有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是开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重要目的。由于一些岗位的特殊需要设置一定的专业门槛、本在情理之中,因专业不符取消报考资格本也无可厚非,当如果过度机械教条,就失去了专业资格把关的本来意义,“专业不符”更不应成为“潜规则”的代名词。

面对异常激烈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竞争环境,各级人社部门和用人单位更应该以对考生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开展考生资格审核、尤其是要把好初审关,确保考试各个环节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避免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伤。

当然,无论是工作不细致不认真,还是在招考过程中确实存在“萝卜招聘”问题,都应该及时进行查处、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以公正处理的态度向考生充分答疑释惑,消除社会公众对专业不符的误解。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在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过程中,各地都将人才工作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最优惠的政策、最真诚的态度招才引才用才。如果一个优秀的人才仅仅因为专业名称“一字之差”被拒之门外,既不利于用人单位选到更优秀的人才,也不利于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的人才发展局面。为此,矫枉过正的“专业不符”绝不能成为深化人才工作的“绊脚石”,更不能成为“潜规则”的代名词。(文/周丽云)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