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打假胜诉的玫瑰色想象

2017-07-21 10:12: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高亚洲] [责编:印奕帆]
字体:【

20日上午,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民事案件。审判结果是,被告向原告赔偿名誉损失费12万元。一起看似稀疏平常的案子,却引起了舆论的热切关注。这首先是因为原告是著名的淘宝,更因为这是全国首例电商平台诉售假店铺案。

电商的崛起,在给无数人带来商机的同时,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知道从何时起,电商平台也成为假货的泛滥之地,买到假货成为许多剁手党不时的糟糕体验。

有假货,就必然会有打假。这些年来,从电商平台到职业打假人,再到每年3·15的电视曝光,对电商平台的打假,其实并未停歇,力度也不小。单以阿里巴巴为例,从它与网店的关系讲,可以说是“巢与卵”的命运共同体,但是,该公司每年光投入的打假资金,就高达10亿,并且还建立了一个2000多人的打假队伍。该公司喊出的“要像抓酒驾一样打假”口号,曾引来诸多关注。

由此再来看首例电商平台诉售假店铺案。在点赞之余,一个直接的疑问是,在一个法治社会,打假决心和力度如此之大,通过司法途径打假,为何这般姗姗来迟?是电商平台之前不愿意诉诸法律吗?显然不是,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仅仅在2016年,该公司便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

那么,极大可能的原因是,售假违法成本太低,很难进入法律制裁范围之内。可以佐证的是,在阿里巴巴提供的4495条制假售假线索中,最终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不足1%。这对积极打假的电商平台,无疑是一个现实的打击,如此一来,直至近日才有“首例电商平台诉假案”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背后值得一提的背景是,国家顶层设计对打击互联网制假售假的积极重视——国务院曾专门下发了治理意见,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有了首例,必然就会有第二例以及更多。尤其是在首例得到广泛的关注下,也必然会激励作为电商平台的淘宝,把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平台制假售假问题制度化、常态化。可喜的是,以打假来提升平台形象,提高品牌影响力,已经在电商平台间达成了共识。在阿里巴巴喊出“要像抓酒驾一样打假”口号后,其他几大电商平台,均积极回应了这样的呼吁。那么,淘宝在诉假上的首开先河,也必然会带动其他电商平台效仿。

于此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的电商诉售假店铺案,将会变得稀疏平常。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在法律的震慑下,买到假货的坏运气,应该不会常有了。对一个日趋庞大的电商市场来说,这也是值得期待的事。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正如那句流行的话,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在电商平台之间发生类似于让商家站队、进行“二选一”之类的明争暗斗,可谓是屡见不鲜,前不久,还发生了互相指控的“猫狗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商家站队,甚至用网络技术影响用户选择,其实也是制假行为。在一个屡起争端的电商生态中,各大电商平台可能也需要来一场自身打假行动。如此,一个健康、公平的电商生态或更值得期待。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