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代农业”亟待突破瓶颈

2017-07-16 08:15: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郑小鸣] [责编:蒋俊]
字体:【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业态的现代升级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互联网+现代农业”在湖南悄然兴起,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环节都取得了较大突破,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发展这一新型业态,也还存在许多瓶颈,迫切需要加以重视、突破。

制约我省“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滞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省各县(市、区)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站,但还有一些行政村落没有宽带连接,有的农户没有计算机。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也存在“跛脚”现象,一些“淘宝村”脱颖而出,另一些地方却停滞不前,且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农村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尽管我省在“新农人”(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的人)以及科技人才下乡队伍的扩建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农村复合型技术人员仍供不应求。近年来,在农业生产领域,涉农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占比较低,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更为稀缺。截至2016年12月,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6%,农村实用人才中受过中等及以上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足5%,农业科技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没有超过50%。

农产品电商营销渠道过窄。目前,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大多是加工农产品,生鲜农产品如时令水果等的销售则缺乏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加上电商平台、物联网应用与农业生产的整体合作程度不高,相关信息难以共享。

管理制度与协调机制缺失。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进程中,还存在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上的问题:缺乏顶层设计,以明确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的目标、路线图、时间表;缺乏相应的规划及准入标准,使得一些经营主体以跟风的方式低门槛进入;“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需要农业、企业、金融、电力、水利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但相关管理部门政令交错甚至相互冲突,影响了其健康发展。

推进我省“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服务补偿机制,提高宽带在各个村落的普及率,切实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共享链,形成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的全产业链格局;加快推动村落间物流枢纽站场和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乡镇与各个村落间物流服务站的布局构建。

加快实施“新农人”培育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一方面,要依托我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促进农业科研大协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教学环境,培育更多具有敏感互联网意识、丰富管理经验的“新农人”。应鼓励“新农人”创办家庭式农场、农民合作社,引导其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完善现代农业互联网销售模式。互联网企业应着力于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实现各类农产品网上快速交易;应政企结合建立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提供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到各种管理及维护的多门类服务;应推行“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兴农产品配送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一条龙服务”功能。

以政策引导推进协同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在制定“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政策措施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新型产业发展的长远性,强化政策的稳定性;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方案,实现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要强化这一新型产业链与涉农企业之间的相互促进,理顺相关经营主体之间的责任与利益关系,以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

(作者郑小鸣 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系统工程所副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