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不妨大胆有序探索

2017-07-12 11:59:1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给本科生配导师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一到招生的季节,这个话题就会热起来。据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采用“师徒制”指导模式来培养首届本科生,即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这些导师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学科带头人以及国内外知名教授、“长江学者”等。

对于“本科生导师制”,从三年前国科大副校长给3届本科生当学业导师到今天,反对声一直就没停过。他们大多认为,给本科生高配有些“大材小用”,甚至觉得本科生研究能力差,“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堪忧。

这样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且对高校目前本科生态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现在的高校本科生,基本是班建制,即一个班级配一个班主任。其与高中严苛的班建制恰恰相反,宽松则是其管理常态。

因此,大学的班主任很少与学生有交集,即使有,那悉心指教、提供学业实质引导与帮助也跟不上来。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生在“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里,也更容易偏离的“自由自在”。在“过度放养”的状态里,松散、虚无的标签就可能会找上门来,本科生自我的碰撞与探索则更有可能失控,这便击中甚至是加重本科教育“粗糙”与“无为”的硬伤。

其实,让本科生拥有导师,并不只是为了提升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业、科研、专业规划等方面给他们一个合理 “规范”,最大程度挤掉本科生的 “空虚”,给予他们更多发展与锻炼的机会,避免他们变形走歪,走入自我误区中。而现在这“规范”的缺失,就是高校在本科生的教育和管理上,面临的最大现实窘境。

有如此硬伤和窘境相伴,“本科生导师制”就有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味。而且,教育部在2005年公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由此就可窥探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必然是本科教育未来革新的一个方向。

不过在探索的前行中,“大胆”与“有序”并举,才是合理之道。大胆是指要敢于迈出这制度探索的第一步,积极结合实际的去琢磨,而有序则是指不能过于激进推广,要稳扎稳打。因为就目前而言,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还不宜全面铺开。

怎么说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敢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是因为其本科生稀少,骨干教师充裕,属于有条件的那一类大学。但大多高校的骨干教师与本科生并不能按照导师制进行合理配比。所以,大多数高校不可盲目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但可沿着其思路,摸索符合实情并有益的相关管理与服务。这样的摸索,既可以为“本科生导师制”的真正落地做前期经验积累,又可以独树一帜,研究出独具本科特色的相关机制。

说白了,一个“本科生导师制”的真正内核,就是要对本科生管理更加精细,让学校的骨干教师力量向本科生更加倾斜,使本科生更有方向可循,有规可循,更让本科教育也能贯彻因材施教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优质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不再是空谈。只要这内核能把握住,那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七十二变都可以,毕竟万变不离其宗,所谓 “大胆有序”就应融入这变化之中。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