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仅有标语远远不够

2017-07-11 08:44: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蒋俊]
字体:【

郑州地铁标语火了:“读诗三百首?不做单身狗”“读书就像买包包,把书架塞满才安心”“读书有三好,有品、经撩、笑点高”……7月10日一早,微博热搜第六位就是“郑州地铁标语火了”。包括人民日报微信在内的不少媒体都在转发这组郑州地铁标语。标语的内容主要是以网络化、接地气的语言,倡议大家多读书。据悉,这组标语是某开发商的广告宣传文案。(7月10日重庆晨报)

地铁上冒出读书标语,这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所以郑州地铁的读书标语瞬间成为网络热搜。尽管这不过是一个广告宣传文案的成功,但不能否认人们在其中对“读书”的心理反应。

每当涉及“读书”这个话题,我们总离不开“中国人均阅读量”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尤其在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各国阅读量的比较数据经常会成为谈资。五年前,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35本,日本是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2017年,中国人均阅读图书也只上升到7.86本。购书量同样不容乐观: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不足5本。

虽然人均阅读量低下的事实让人对中国人不爱读书的现状颇有些失望,但不能否认很多人的心中对“读书”仍然有着朝圣般的向往,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一些有关读书的“鸡汤”总是能够迅速获得追捧,哪怕追捧它的人并不爱读书。严格来说,郑州地铁的这些读书标语也算是一份“精神鸡汤”,这份“鸡汤”言中了不少人的内心愁绪,也直接道出了一种自嘲。目前我们的困境似乎是“并不排斥读书,却无法好好读书”,标语中有关读书的好处和道理人们并非不明白,只是到了实际生活中,读书总是会被无数个理由所抛弃。

中国历来是个重视读书的国度,曾经的“晴耕雨读”、“诗书传家”都是一个读书氛围浓厚的社会的写照,读书也如同仪式般隆重,以至“沐浴焚香为读书”,但现在,情况显然不容乐观。国人阅读氛围下降,或有社会之因,如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直接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读书习惯传承,还有当下的网络碎片化阅读对人们阅读习惯的破坏,导致大多数人在“浅阅读”中沉沦,无法培养深度的阅读能力和持续性的阅读习惯;更有个人之因,如对知识缺乏尊重和热爱,陷入“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泥淖。

显然,这些读书困境不是几句俏皮的标语就能拯救的,读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的行动上来。个人的行动取决于自身对读书的重视程度。个体要想使自己从“景观性”的读书仪式、组织中超脱出来,还是得需要培养定力与习惯,重新唤起自己的知识渴求,不能任由自己在蹉跎和蒙昧的泥潭中打滚。

另外,在社会和公共层面,要努力营造读书氛围并提供读书便利,目前我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在广泛征求意见,这也是公共层面促进读书氛围形成的积极举动之一,另外或可多一些实质性举措,如在公共场所尽可能多设置读书点、读书架,投放书籍报刊杂志,让国民随时随地都可进行阅读,也不失为培养国民读书习惯的好办法。

当读书成为全民性的习惯,一个社会成熟的阅读氛围自然就水到渠成,那么郑州地铁这样的读书标语也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让人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失。

■评论员 张英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