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贫困群众种下希望的种子

2017-06-26 07:47: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炯芳]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精准扶贫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先扶志。要帮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脱贫,必须下一番“扶心”的绣花功夫。去年,湘潭市实现了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但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巩固已有脱贫成果,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带着这样的使命和责任,结合落实省委脱贫攻坚“三走访三签字”工作要求,6月20日一大早,我没有让市直部门的同志陪同,也没有和县里打招呼,4个人一台车,直接前往湘潭县几个偏远乡镇开展调研走访。

行驶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位于湘潭县西南的排头乡。这是一个有6万多人口的大乡,至今还有412户1009人未脱贫。乡政府干部告诉我,全乡所有贫困户都明确了乡干部结对帮扶,再加上市、县部门对口帮扶,做到了脱贫攻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当前他们正在发动贫困群众,鼓足干劲搞湘莲、萝卜、蜜蜂等种养业,并建起了合作社,效果很不错,一些产品还卖到了韩国。“要让贫困户脱贫,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长年工作在基层的干部一致认为,扶贫不能光“浇水”,还要勤“松土”,最重要的是把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干劲激发出来。我听后深有感触,很受启发,鼓励他们一定要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好、落下去,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发动贫困群众动起来、干起来。

与排头乡相邻的锦石乡政府院里,一个亲切熟悉的声音叫住了我,原来是碧泉村党支部书记谭俊岳。老谭在村里当了18年支书,还是连续三届的市人大代表。“这几年搭帮搞精准扶贫,我们村的变化蛮大哩。”刚一见面,老谭就兴奋地介绍村里的情况。碧泉村依山傍水,村里有一口千年清泉——碧泉潭,宋代理学家张栻收徒行教的碧泉书院,也因此潭而得名。近年来,该村立足优势办起了饮用水厂,还搞起了槟榔加工,吸纳周边400余村民就业,其中就有20多名贫困群众。“这汪泉水是碧泉村最大的自然宝库,以碧泉书院为标志的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理学是最大的文化遗产,一定要规划好、保护好、利用好。”我和老谭攀谈,“村里借助这些资源,完全可以通过策划包装,把农业休闲观光、文化旅游产业做起来。”

中午,我们一行找了个农家,吃过简单的中餐,又驱车前往同样偏远的茶恩寺镇茶花村。该村2015年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也是我去年开始联点的贫困村。通过扎实推进“七个一批”,全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集体提前一年实现“摘帽”,并成为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在村部,我见到了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侯建荣。他雄心勃勃地跟我谈起了自己的“施政大计”:“我们计划建立村级产业发展基金,把种养业做大,还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抓细抓实,发动党员群众把茶花村建得漂漂亮亮。”侯建荣的选择,令我十分感佩。我鼓励他,只要心底无私,大家就会认可你,要带着大伙坚定信心干、放心大胆干,一定会干出一片新天地。

离开村部,赶往我联点帮扶的“穷亲戚”侯海泉家。老侯此前患多种疾病,两个儿女要读书,负担很重。通过政策帮扶,老侯的病正在得到有效治疗,孩子上学费用基本不成问题,一家人的生活明显改善。到他家时,老侯刚从地里忙完回来。“那片地种的是白薯,有30亩,其中8亩是我承包的,另外种了15亩湘莲、20亩水稻,这样搞下去,生活很有奔头。”老侯指着不远处的大棚,高兴地向我介绍。去年起,在政府扶持下,老侯搞起了合作社,还办了家庭农场,依托村里的电商平台,农产品上了网,还进入了步步高超市。“现在白薯每公斤能卖5至6元,刨去成本,一亩白薯一年能赚3000元。今年种了8亩,2万元收入没一点问题。”老侯拉我在屋里坐下,算起了收入账。“再过几年,合作社做大了,细伢子也都参加了工作,好日子离我们就越来越近啦!”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天一路走来,看到的真切变化、听到的真实意见、感受到的真挚情感,让我对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对象,更是脱贫致富主体。我们不仅要想方设法“输血”保障基本生活,更要精准施策“造血”增加稳定收入;不仅要坚定战胜贫困的信心,更要鼓足脱贫奔小康的决心和干劲。只有坚持“扶贫先扶志”,以绣花功夫把扶贫工作抓准抓实、抓细抓好,真正在贫困群众心里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激励他们自立自强,才能彻底解开贫困的枷锁,日子过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和老侯告别,车子开出了村口。回头望去,老侯还站在那片生机盎然的荷塘前,向我们挥手道别。那一抹幸福的微笑,久久留在我的脑海深处。正是这千千万万张深情的笑脸和千千万万双期盼的眼神,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作者系中共湘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