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梢记者”暴露的基层生态更需关注

2017-06-08 09:39:4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马涤明] [责编:印奕帆]
字体:【

6月6日,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有记者在户县采访时,疑似遭到当地干部的盯梢!据了解,有人将记者驾驶车辆的车牌号、就餐地点、行走路线等发到上述微信群里,以此提醒各地领导片长,督促各村做好所有工作。(6月7日《华商报》)

盯梢记者的目的,是“提醒各地领导片长,督促各村做好所有工作”,这真叫人啼笑皆非。各地领导片长,难道是在给记者做工作?

其实,所谓“记者来了,做好所有工作”,只是告诉“领导片长”把样子做好,别让记者看出破绽。换句话说,盯梢记者,目的是降低“装样子成本”,只有记者能去、能看到的地方,大家才装装样子;记者不去的地方,“装样子”都可以省一省。一桩“防记者”的消息,又不小心暴露了一些基层的真实生态。

面对汹涌舆情,户县方面迅速给出了说法,那些盯梢记者的人,多数是年轻的刚提拔干部,岗位多是一些副职普通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其实,公众更关心的,还不是一些年轻刚提拔的干部在农村工作中装样子,而是这种风气的根子从何而来、有多大的市场。

按理说,刚刚提拔的年轻干部,应该是经过严格考核、民主评议的人才。但从他们盯梢记者、“督促做好所有工作”的娴熟功夫来看,这些干部身上某些问题其实是比较严重的,至少装模作样、弄虚作假的本事很是了得。但这样一些人居然是被组织上认定为表现出色的人才,究竟是考察太“宽松”,还是弄虚作假、作风浮躁等问题在一些基层早已见怪不怪?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种应该是见不得光的丑行,居然能在当地一些有官方背景的微信群中,被干部们大大方方地互动。这种不正的“三观”,难道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最让人不解的是,基层干部防记者而不防群众——记者来了,装装样子,而在群众面前,是不是连样子都不用装?为群众服务的干部如此轻视群众,恐怕正是因为群众根本就监督不了他们。而这个问题要比“防记者”沉重得多。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