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类不妨“手段多元”

2017-06-06 17:15: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灿辉] [责编:印奕帆]
字体:【

2杯烟蒂兑换一支牙刷、15节旧电池兑换1包盐、40个塑料袋换1包黄酒或酱油……每周三的下午,黄山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的“垃圾兑换超市”便会如期营业,村民们拎着一袋袋纸板、塑料瓶、烟蒂等废品前来兑换盐、肥皂等生活用品。(6月2日人民网)

垃圾分类能够大幅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省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不过,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欠缺,民众爱护环境意识不太高。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垃圾分类的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效果。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经济损失不小。

为了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今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垃圾兑物”是我国民众一种传统的废物利用“物质激励”方式,民众在这种简单的交易中,可以给垃圾找到一条应有的出路,提升其价值,变废为宝,小商贩也能以低成本的物质换取可以利用的垃圾,实现双赢。特别是这种“垃圾兑物”方式,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培养民众垃圾分类意识,这对于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具有稳定性长远性激励意义,值得提倡。

“垃圾兑物”,除了以上新闻中的黄山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外,其他一些地方也有成功实践。比如,从去年开始,浙江桐庐县旧县街道西武山村开展的“鸡毛换糖”的“垃圾兑物”工作,村民在收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同时,提升了对保护环境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现在,西武山村垃圾乱扔的现象减少了,房前屋后更整洁了,连村里的路面上都不见了垃圾的踪影,“垃圾兑物”换出了美丽新环境。

一直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不好,显然与民众垃圾分类意识缺失密不可分。出现这种状况,与我们过分强调民众垃圾分类的“义务”、少有垃圾分类的“激励”相关。可见,推行垃圾分类,不妨“手段多元”,要“讲义务”,也要“讲激励”。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垃圾分类意义的宣传,利用送小册子上门、印制公益提示、利用媒体进行宣传等,让民众认识到要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尽自己的一份义务。另一方面政府环保、社区等部门对民众垃圾分类别忘“物质激励”,比如,对自觉践行垃圾分类者免除垃圾处理费、卫生费,或者换取小区车位使用费、小区物业管理费减免等。同时,社区和居委会也可开展垃圾分类先进个人和单位评选,宣传、卫生、财政等职能部门,对先进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进行“精神激励”。

当然,推行垃圾分类工作,设置必要的相关设施,方便民众对垃圾分类,对于分类后的垃圾规范处理和利用,杜绝分了白分情况的发生等,也是不能忽视的。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