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怒踩幼女”也是社会救助的一记耳光

2017-05-25 18:58: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薛家明]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日前,杭州市萧山街头一名母亲脚踩2岁女儿的视频被曝光,引发不少网友震惊和愤怒。当民警千里追寻找到事件的当事人黄某后,却引出了一段让人落泪的故事:黄某离异后,四处找工作无果。当天,黄某从最后的一点钱里拿出了2元钱,给女儿买了根烤香肠,结果女儿咬了一口便吐出来。黄某大声责骂女儿,遭到路人指责。自尊心极强的她情绪崩溃,一脚踩向自己的女儿……(新华社5月23日 )

不作践自己的孩子是全社会的道德底线。而这名母亲把女儿当成发泄工具,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其推倒在地,大声辱骂并用脚猛踩。这无疑逾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一句“心情糟糕”并不足以平息众怒。尽管这名母亲在事后表示了道歉,并讲出了自己的辛酸经历,尽管孩子的第二监护人邓先生明确表示不追究黄某的法律责任,但事件仍然值得深入考问。

俗话说:一分钱压倒英雄汉。更何况,重压之下站立的是一名既没工作也无学历的离异女性?可以想象,此刻黄某是如何的焦虑与无助。人越是在无助的时候,越愿意将自己放在一个壳子里,敌视周围的一切。而黄某在被围观者怒怼的时候,就是一个“壳里人”。可见,我们更要站在社会的背景下检视黄某的过激反应。

“母亲怒踩幼女”也是社会救助的一记耳光。表面看,黄某用脚猛踩女儿头部,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实际上,这样的虐待事件却并不鲜见。检索网络,会发现类似的虐童事件比比皆是。比如,今年3月,一名父亲酒后半夜回家,叫醒熟睡的儿子问要不要尿尿,孩子摇头不愿意,父亲不顾妻子阻拦,强行抱着儿子冲进厕所,直接把孩子的头按进马桶……父母心情差就拿孩子当出气筒,事后也往往不用承担责任,儿童权益保护的孱弱,由此可见一斑。如何强化儿童权益保护,此为考问之一。

如果说,儿童权益保护还算是一个大众舆论经常讨论的话题,那么,“怒踩幼女”背后的社会救助问题,却较少有人关注。而这,是此次事件最值得考问的问题。2014年5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显然,独自抚养女儿且无经济来源的黄某,是符合此规定的。可现实却是,黄某即使已经食不果腹,却仍然对社会救助一无所知,更别提向有关部门求助了。

“怒踩幼女”事件在网上发酵之后,社会关爱姗姗来迟。据报道,萧山区妇联、萧山区儿童福利院等部门伸出援手,正努力想办法帮助母女解决实际困难。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组织介入,当然是好事,但还不能替代政府的低保救助。可以肯定的是,政府的社会救助在宣传上还未做到广为人知,在覆盖度上更未做到应保则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一道发展命题,更是一份民生答卷。而要做好这张考卷,需要建设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救济之网。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方面转变观念,由“坐等审批低保”转变为主动救济;另一方面,要在手段上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特点,探索网络宣传救济政策、网上审批救济。而这,也是“怒踩幼女”事件向全社会提的一个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