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装儿子”折射了什么

2017-05-23 08:56: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曾晓晨]
字体:【

近日,在脱贫工作省际交叉考核中,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也难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不仅被抓个现行丢了脸,更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真心。 (5月22日新华网)

考核检查工作中的造假真可谓造出了新高度,相比曾经的绿漆涂山、学生装羊、连夜突击绿化,这次直接使出了“装儿子”的招数。在脱贫攻坚紧锣密鼓的当下,这样的造假行为实属恶劣,这不仅会造成扶贫数据失真,也会使目前正加紧推行的精准扶贫失去意义。

虽说在多年的减贫努力下数亿中国人已经甩掉了贫困帽子,但我国的扶贫工作依旧任重道远,现在的扶贫工作面临的基本都是“硬骨头”,如果在扶贫过程中不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不能保证扶贫的真实性,那么解决民生之艰的问题必然会虚化。精准扶贫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其深刻的民生内涵。中央一再强调要做到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达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破除穷根”的目的和效果。而在造假面前,“保”和“帮”无疑会走偏,异变为“应保未保、应帮不帮”。

扶贫检查中干部“装儿子”的闹剧折射出的问题除了造假,还有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足,譬如数据统计不科学、标准规范不统一、贫困指标分配不合理等等。就拿扶贫统计来说,目前扶贫统计尚未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口径及标准化的计算公式,既有统计部门的加权推算方法,也有农业部门或其他部门的计算方法,导致扶贫数据差异较大,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另外,标准规范也没有限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标准本该有所不同,但目前我国各地的贫困标准并没有适时调整,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心中无法形成一把准确的标尺。统计误差的存在以及标准规范的不统一,又会直接导致贫困户的名额分配出现有的地方过多,有的地方过少的现象,严重影响精准度和效果。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使扶贫工作的实际开展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一线扶贫工作人员又不用心、不作为,甚至假扶贫、走过场,自然就会使扶贫工作变得混乱而虚假。而一旦碰到检查,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干部“装儿子”的事。当然,这并不是说因为存在客观问题就意味着“装儿子”的干部是无辜的,这种瞒天过海、弄虚作假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干部自身的工作能力不足或习惯性地懒惰敷衍行为。我们应该看到,纵使扶贫工作中存在一些困难,但仍然有不少地方的扶贫干部一心一意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长期驻扎在农村,因地制宜地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让他们根据不同的资源和自身的能力发展不同的产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有没有把贫困群众真正当亲人的区别所在。

干部愿意“装儿子”,群众却未必乐意当你妈,这真挺尴尬的。扶贫工作沦为笑柄,也警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细化标准,更要对扶贫不力、弄虚作假的干部追究责任,让他们不仅不能装儿子,连装孙子都不行。

■本报评论员 张英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