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需要更勇敢的自己

2017-04-13 10:22:4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关育兵]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这几天,临近毕业季,“空巢青年”这个词突然间又火了起来。有人质疑,对年轻人来说,“空巢”的状态是普遍而正常的,不应该打上标签,太多的悲情或许只是“自怜;也有人反击,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饱受着孤独煎熬和失落折磨的滋味,享受不到亲情,没有老友,缺乏关心和安慰,成为繁华都市里的孤独者。(4月9日央广网)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父母不在身边,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朋友不是很多,独居,单身。

不同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空巢青年大多是主动选择,他们“孤军奋斗在繁华的钢筋水泥中,生活从未将就。尽管眼前苟且,但心中却盛着诗和远方。”然而,这种看似主动的选择,往往却也包含着许多无奈,大城市里有他们的梦,他们在大城市里承载着父母的荣光和自己的希望。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被动。

不同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他们随时面临着生活的压力,直面着城市的居住、物价高成本。“我来北京3年,却搬了7次家”“合租房的面积变大了,有了私人空间,房租也从原来的850元涨到现在的2600元。但是,心里却总不踏实,也许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再次离开这个暂且容身的地方”“在群租房的小隔间里,遇到黑心房东,晚上一个人被赶出来。那是冬夜凌晨1点的北京,现在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空巢青年的心酸,是因为不知城市里何处是家?

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一样,空巢青年有强烈的孤单感和寂寞感。到家后打开电视,放大声音,只为“家”里有些“人气”;就医时,“一个人,用力拉开那道沉重的门”“害怕一个人拿着化验单,在休息室的座椅上等待未知的结果”;“有时一个人休息在家,想对谁说句话,却又不知对着谁说,胸口有种莫名的情绪想要爆发”;在就餐时,毫不犹豫地说“两个人”,只是忍受不了服务员大声喊“这里一位”时,整个餐厅的目光;甚至于产生畸形的想法,坐公交时,想把相互依靠的情侣拆开;这样强烈的孤单感和寂寞感,是所有独居者的共同感受。

因为没有结婚、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空巢青年会觉得是城市的外来人,受到排斥,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城市闪烁的彩色霓虹灯,夜店云集的酒吧、最正宗的韩餐馆,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会因为别人的一点善意而心潮澎湃”:他们会选择饲养宠物,只想让自己觉得不孤单;可是,他们不知道未来的路又在哪里,茫茫人海, 不何处是家。

空巢青年,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普遍比较“宅”,不去主动拓展圈子有关;年轻人从走向社会到结婚,也肯定会一定的空档期。因此,“空巢而不空虚,自救达到自愈。努力,昂扬,像一支拔节生长的草木,舒展成生命该有的模样”,是空巢青年应有的正确选择。但是,面对2000万的独居青年,面对超过2亿的单身成年人,社会也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单身、空巢,或许是社会发展过程、个人成长中的胎记,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应不是以更多的单身、独居为代价。“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和诗意地栖息。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