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村”背后,有新乡贤助力

2017-04-12 07:40:2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朝清] [责编:蒋俊]
字体:【

在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一面“博士墙”格外醒目:墙上挂着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30年来,村里1288户人家出了20多位博士、数百位硕士。

在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下,农家子弟进入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变得愈发艰难;“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农家子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越来越困难。在“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背景下,“博士村”的出现、赓续,无疑难能可贵。

秧田村成为闻名遐迩的“博士村”,既得益于“奖优生、聚优师”的激励政策,也和当地的“新乡贤文化”密不可分。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乡村教师在秧田村不仅得到了村民的尊重与信任,还得到了有效的激励与回报。与一些地方“当乡村教师不如干小工”相比,秧田村的乡村教师能获得一份在当地还算比较高的稳定收入。

有了优秀的师资,乡村教育才能拨亮希望之灯;“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越来越多,才能提升人们对“读书有用”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改变了“博士村”不少家庭的命运;在秧田村,“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里就有希望”不仅成了村民们的“教育执念”,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传统社会的耕读文化在一些村落“渐行渐远渐无书”。但在秧田村,不论是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还是捐赠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奖励基金,抑或设置村教育基金会对优秀学子的家庭进行奖励和张榜表扬,都与村里的新乡贤息息相关。

作为社会运行的黏合剂与润滑剂,乡贤曾在乡村社会治理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今天,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不仅改变了秧田村的村容村貌,也丰盈了乡村精神世界的“内核”。就此而言,秧田村成为“博士村”,新乡贤功不可没。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