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协调发展 决胜全面小康

2017-04-12 07:27:5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毛腾飞] [责编:蒋俊]
字体:【

漫画/张杨

近年来,株洲市践行发展新理念,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明显。2016年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97.1%,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2。

做好新旧动能“加减法”,发展更有质量。坚持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任务,做好新旧动能加减法。做加法,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突出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按照“3+3+1”产业体系,发展壮大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三大动力产业,积极培育与之高度关联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去年三大动力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过了千亿,汽车、航空产业分别增长61.8%、24%。突出创新引领,出台“创新10条”,建立创新需求清单,加强央企项目对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一批新兴产业迅速成长,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6.3%。做减法,以推进清水塘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以及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工程”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已经关停企业74家,还要关停155家。同时,在全市全面关停污染企业,近三年共关停工业企业217家。加强技术改造,一大批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通过“加减法”,新旧动能有力接续,“减法”做出了“加速度”,去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3%,增速居全省前列。

奏响城乡统筹“大合唱”,发展更加均衡。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市为契机,着力解决城区与县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重点,着力补齐全面小康发展短板。全面推进精准脱贫“七个一批”和基础设施“六大工程”,坚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龙华农牧、万樟园林、天使之橙等企业带动型产业扶贫、光伏产业扶贫、电商产业扶贫等多种模式的产业扶贫探索出可行之路。去年全市脱贫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7%,贫困村下降至126个。另一方面,以开展“两个年”活动为抓手,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连续四年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围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引进、建成、投产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IGBT产业化、攸县煤电一体化、长城电脑等项目建成投产,年产30万辆汽车的北汽二工厂即将竣工投产,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重大专项落户株洲,基础设施“五张网”建设、20个重点镇和200个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近三年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深入开展“企业帮扶年”活动,坚持帮在实处、帮在宽处、帮在深处、帮在高处,帮助企业解决了一大批问题。近三年市场主体年均增长50%以上,企业大帮扶促进了稳增长,帮扶经验得到国务院减负办的肯定和推介。去年,县域经济占比提高到了53.1%,株洲高新区全国排名从46位跃升至28位,醴陵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从第98位上升至73位。

促进两个文明“双提升”,发展更有温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持续增强广大市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一方面,大力实施“民生100”工程。围绕就业增收、社会保障、读书看病、住房出行等八个方面,每年筛选实施100个以上的项目,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近三年,建成保障性住房3.3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6万户、土坯房1.55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更有保障了;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省率先废除“以药补医”,完善分级诊疗,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了;加快推进教育强市,新建和改造义务教育学校64所,新增学位3.63万个,职教城今年可望基本建成,10所学校已入职教城,学生受教育的条件更好了;解决了66.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去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前两年增加67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1天,达到283天,株洲湘江段水质年均值由两年前的Ⅲ类提升到Ⅱ类水平,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另一方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文明提升十大行动”,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华强方特二期、神农大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广大市民享受到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毛腾飞 系株洲市委书记)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