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承诺感人心

2017-04-07 09:29: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俊] [责编:印奕帆]
字体:【

4月5日,红网刊发新闻特写,《半条被子》故事后续:刻在生命里的承诺。新闻着重讲述了77岁老人罗开富与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故事,而搭起这则故事的“姻缘”——“半床被子”。 这是一段因“半条被子”持续了33年的情谊,尽管岁月久远,却愈发历久弥新;这更是一段闪耀着精神光辉的故事,因为这半床被子,共产党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人们的精神高地,而被后人所铭记。读罢此文,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我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77岁老人罗开富为何深得人们尊重和爱戴?是因为他对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深深的爱恋,他对沙洲村群众百姓有着真挚的情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以《经济日报》记者身份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采访。11月7日,也就是出发后的第22天,罗开富来到沙洲村,遇到了84岁的徐解秀老人,听她讲起了50年前三个女红军送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出于自己的职业敏感性,他迅速将此故事以《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为题,发表在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

按常理来推断,稿件已经刊发,记者的基本职责已经履行到位。但是,老人的梦还未圆,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催促他勇往直前,要用自己的努力,为老人尽一份微博之力,找到那几位老红军。7年的苦苦寻找、罗开富一直在路上。7年的漫漫征途里,罗开富与徐解秀孙子互通书信,了解情况,彼此加油鼓劲,此时的罗开富,俨然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这份浓浓的深情背后,是一名记者,“胸怀人民,心系百姓”的职责使然,是“心中有明月、笔下有乾坤”职业操守。因为心中有责任,心间有大爱,罗开富成为沙洲村群众百姓的亲人。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多亲”“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

行胜于言。要让群众把你记在心里,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誓言,也不需要那些惊天动地的举动。关心群众生活中的冷暖,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兑现好服务群众百姓的承诺即可。

“半床被子”故事里,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更是服务群众、服务人民的生动诠释;罗开富与沙洲村民33年的情谊中,从当年答应帮徐解秀找到三个女红军以及再来看她的承诺,他视这些承诺如生命,自1984年11月离开沙洲村后,罗开富还于1991年、1996年、1999年、2005年、2009年来过五次,每次来,都会去为徐解秀老人扫墓。从时值壮年到古稀老人,从一头乌丝到满头白发,他一直践行着、兑现着自己的诺言,陪伴他一生……这种视承诺比天大、比金重的信念,凸显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在时光流淌的长河中更为鲜亮和宝贵。

77岁老人罗开富把承诺刻在生命里,这份承诺厚重温暖而感人。愿这份温暖的力量一直持续,化作为建设家乡服务桑梓的强大暖流。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