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攀比风”背后是迷失的价值观

2017-04-05 09:49: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朝清] [责编:蒋俊]
字体:【

一场丧礼,3天宴席吃掉16万元;一些殡葬商家巧立名目,甚至还烧“纸二奶”“纸品牌护肤品”……在一些地方,丧葬奢侈攀比的情况严重,一些殡葬从业者趁机诱导煽风,助推歪风借机敛财,导致很多家庭因丧致贫。(4月3日《华商报》)

作为一个重要的生命仪式,丧葬不仅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还具有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在“脸面”观念和从众、攀比心理的支配下,丧事奢办甚至“厚葬薄养”,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为了“风光大葬”,一些家庭陷入了债务危机甚至“因丧致贫”“因丧返贫”。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成因是,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人们往往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身份边界、赢取社会认同。人们在进行殡葬选择的时候,不仅从经济层面进行计算,还常常从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上进行权衡——在殡葬上的支出,不仅成为一个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成为衡量家人是否孝顺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信任缺失的当下,“阴暗的想象”大行其道,在丧葬上节约一些,很容易被蜻蜓点水地解读为“舍不得花钱”,从而给参与者贴上一个“不肖子孙”的标签。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饭局闲话、街角传闻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让一些人对生态安葬等新生事物保持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一些人宁可“跟着主流走”,也不愿意特立独行。

有社会学家认为,急剧的社会变迁,导致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没能及时地适应社会新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一拍”。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一些人的精神家园却“杂草”丛生;用炫耀性、符号性的消费来向他人传递出孝顺、有实力、混得好等符号信息,在本质上是价值追求的迷失与错位。

不论是扭转虚荣的“脸面观”,还是对畸形的殡葬消费进行纠偏,抑或提高生态安葬的选择性激励,移风易俗、塑造文明殡葬,既需要老百姓的“自我救赎”,也需要公共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规范,斩断“丧葬攀比风”的利益链条。赋予丧葬更多的“时代感”,不是要大把“烧钱”,而是要与时俱进地塑造一种健康、文明的殡葬理念。

杨朝清(湖北教师)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