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被神医所骗”勿用身份标签价值判断

2017-03-22 15:03:05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朝清] [责编:印奕帆]
字体:【

2块钱就能买到的矿泉水,阿聪喝了三杯,竟然花了3.5万!去年年底,刚工作两年的阿聪经常出冷汗、睡眠质量差,又尿频,研究生学历的他竟然相信贴吧的“神医”,打“飞的”从外地来广州治疗,结果“大师”给他喝了三杯矿泉水,骗了他3.5万元。(3月21日《信息时报》)

一对没有正当职业的父女,在网络世界摇身一变,成为风光无限、无所不能的“神医”;通过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印象管理,这对父女成为“伪装者”。直到面具被揭开,他们才上演了“骗子现形记”。“研究生被神医所骗”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财富损失,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伤害,还在舆论场域遭遇了标签化乃至污名化,承受了“二次伤害”。

在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骗子们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能骗就骗的机会。那些急病乱投医的人,成为骗子们“待宰的羔羊”。缺乏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这位精神缺“钙”的研究生,被骗子并不高明的骗局蒙在鼓里,最终钱花了,病却没有治好。

“研究生被神医所骗”的板子,显然不能只打在受害者身上。为骗子们和网络水军弄虚作假提供生存空间的“药王吧”,显然难辞其咎。医疗行业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一定的准入门槛;缺乏行医资质的这对父女,为何能够绕过这家网站的审核?这究竟是监管“打盹”还是存在着畸形的利益输送链条,依然有待查证。

前不久,互动百科“花钱就上”成为舆论靶心。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并非所有的网民都具有“火眼金睛”;理应成为“过滤器”的网站,一旦“装睡”,就会放任虚假信息的“野蛮生长”。 “研究生被神医所骗”我们不能光指责受害者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却忽略了网站的敷衍塞责。如果网站能够及时、有效地设置一道“防火墙”,“研究生被神医所骗”或许就不会上演。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智商人群的代表,很难和骗局挂钩。在学历分层中,研究生处于高端位置;在生活常识和防骗知识的分层中,他们也可能处于低端位置。不论学历高低,只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就有权利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来守卫正当权利。

美国哲学家梭罗曾说:“有些人仰天躺着,奢谈人类的堕落,自己却不肯坐起来。”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我们不能进行蜻蜓点水的“浅阅读”,让身份标签影响价值判断。毕竟,同样的身份标签,不同的研究生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兴趣偏好等方面依然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让作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不苛责受害者并以此为鉴、防范于未然,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