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打假,用大力还得“勿脱靶”

2017-03-15 11:05:0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海建] [责编:印奕帆]
字体:【

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针对网购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表示:去年质检总局网购抽查6800多批商品,合格率不到七成。而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上,质检总局已明确表态称,“今年将加强电商产品质量监管。”(3月14日中国网)

假货一箩筐,打假太神伤。这些年,隔三差五总会有声音撂狠话,说“是该对网络假货做个了断了!”比如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意见》的时候;又比如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大数据应用中心成立的时候;再比如2017年,阿里向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发出《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公开信的时候……遗憾的是,网络假货仍是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为了打假,各方都蛮拼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电商企业摩拳擦掌——这种动力源,前者是“责任清单”使然,后者是“恶名市场”倒逼。不过,质检总局给出的数字并不乐观:去年抽查了6890多批网上样品,不合格2122批,合格率69%,30%多不合格,“线上质量水平和线下确实有一定差距。”去年,有则新闻令人错愕:河南宜阳法院网上公开拍卖强执物品,其中一款“高仿LV包”让吃瓜群众一脸蒙圈。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头,“白天门庭冷落、晚上卖假狂欢”的莆田鬼市,把代工厂背景下的假货热潮折射得入木三分。

提振消费信心要打假,纯化市场环境要打假,洗白品牌信用还得打假。打假人人会,套路万万千。略有争议的,无非还是路径问题。比如马可波罗瓷砖董事长黄建平,就在全国两会上“喊话”马云,“希望马云同志对这些不是企业品牌官方授权的网店加大查处的力度。”而阿里方面则委屈满满,呼吁收紧制假售假入刑标准,“销售一件假货拘留七天,制造一件假货入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起来都是蛮有道理。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则,假货在电商平台上卖得欢,平台当然不能摊手耸肩装无辜,只是,这个责任,应该是“有限责任”,因为假货毕竟不是电商造出来的。二则,真要打假,靠“王海”还是靠“电商”,其实都不太靠谱,最要紧的还是执法部门的“牙齿”和“肌肉”。比如质检总局也说了,在商事认证程序上,与阿里巴巴、京东等7家电商的部分用品库对接,去年已经产生102万项交互信息。接下来的,应该就是顺藤摸瓜、顺势而为。

有人认为,“加强电商产品质量监管”是个伪命题:因为这个说法就相当于要求媒体去管好曝光的“扫把洗锅厨房”一样荒唐。比如“315”晚会上的惊天猫腻,总不好意思让揭发者去处理。更何况,对于同为实体的电商来说,他们未必不是假货的受害者。于此而言,工商总局和最高法等部门的表态,可能更容易被民众理解。一言蔽之,在打假这件事上,“靶心”还是传统实体的车间和流水线。这些年在大街小巷洗脑的《某某皮革厂倒闭了》,不啻是代言假货的最佳神曲。

“天下无假”,这是最诗意的打假目标。不过,既然重拳打假已成共识,职能部门在用大力的时候,还请记得“勿脱靶”的友情提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