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背后的教育隐喻

2017-01-09 11:05: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段思平] [责编:蒋俊]
字体:【

1月6日上午,有网友在微博中发了一张照片,仅仅6小时,转发破7万,评论4万。该网友发布的图片中是几个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带了一条小鱼到学校里观察,而其中一位孩子带了一条稍大的食用鱼,与周围同学形成鲜明对比。这条微博一经发布便收到了无数“哈哈哈哈”的评论,转发量暴涨。网友们表示“隔着后脑勺都能感受到男孩子的绝望”。(1月8日《扬子晚报》)

很多网友认为,孩子带食用鱼到学校,说明父母太粗心了,没有正确理解老师的意思。孩子的父亲后来也回应了,就是钓了条鲤鱼,觉得也不好吃,就顺手给孩子拿到学校去了。

弄清楚了前因后果,我倒认为,孩子的父母并没有错。老师要求带条鱼到学校,专门去给孩子买一条小金鱼倒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家里正好有这么一条鲤鱼,也算是合理利用。究竟带什么鱼去学校观察,这毕竟不是考试,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言;在小学生的自然课上,无论是鲤鱼,还是金鱼,都可以成为观察的样本。因此,当一个孩子与众不同地带来鲤鱼时,就十分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了。

此时,如果教师批评这名学生,跟别人带鱼的不一样,无疑就会将其划入另类,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教师不点破,也许这个孩子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带食用鱼有什么不妥,也许还会思考,为什么我的鱼比其他人的大,为什么我的鱼颜色和其他人不同?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能从鱼的种类、大小、用途等入手讲解,不仅能避免这名学生因与其他人不同产生尴尬心理,同时也能让这堂课的内容丰富充实。

食用鱼与小金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隐喻了教育的个性与共性。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我们强调的是一致性,要求的是人人统一,把孩子当成了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体独立性的可贵,以及保护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当一个孩子做出与众不同的举动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是批评或嘲笑,而应该是思考背后的原因,以及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最有益的。观察食用鱼,同样能成为一次好的教育机会。 段思平(湖北职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