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自强不息的农民犹如一面镜子

2017-01-09 06:57:4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朝清]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山西省岢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与他帮扶的3家贫困户对接。第一次上门“认亲”,他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

在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穷而有志”的孙少安为了改变贫穷落后想尽了办法,屡屡受挫却又百折不屈,最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时过境迁,一位“穷而有志” 的老农,再次让我们见识到了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中蕴藏的强大能量。

扶贫项目的初衷,在于通过“弱势补偿”,给这些贫困家庭带去更多的光亮和温暖。在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面对“送礼物上门”的扶贫干部,这位农户非但没有笑脸相迎,反而拒绝接受礼物——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走出困境的刘顺喜一家,认为领取救济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相信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可以脱贫,不愿意“等靠要”,带给我们很多反思与启迪。

每逢过年过节,送上一点慰问金,送上一些米面油,这样的“输血式扶贫”已成为常态。尽管“输血式扶贫”帮助了弱势群体,却难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更何况,一旦对“输血式扶贫”产生路径依赖,少数贫苦户就会精神缺“钙”,丢掉改变现状的进取之心。

现如今,扶贫理念逐渐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可是,如果扶贫需求与扶贫资源供给之间出现断裂甚至脱节,难免会导致一些扶贫项目陷入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境地。“扶贫羊被吃”也好,“扶贫驴越养越瘦”也罢,当扶贫项目脱离实际、缺乏“准头”,不仅难以让农民脱贫,反而会让他们承受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贫困户中,也不乏孙少安那样渴望通过努力改善家庭面貌的农民。读懂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照顾他们的心理感受,需要扶贫项目更接“地气”,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当双方实现了良性互动,“贫困户”这一并不光彩的身份标签才能彻底撕掉。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