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孝金”不是“为钱或为孝”的试金石

2016-12-05 19:28:1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蓬国] [责编:印奕帆]
字体:【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据护理院工作人员介绍,自从“奖孝金”管理制度推出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12月4日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的这则报道原题为《两个月内到护理院看望父母超30次,子女就能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被澎湃新闻网“艺术加工”为《探望父母“奖钱”,苏州一养老院推新规后老人被探望次数暴涨》后广泛传播,引起网友热议。标题中“奖钱”“暴涨”等字眼,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眼球。而文中通过前后数据对比,反映出“奖孝金”对子女探望老人“立竿见影”的影响,更是引发人们对子女究竟“为钱还是为孝”的质疑。据护理院院长介绍,出台“奖孝金”制度,不仅是奖励那些有孝心的子女,更主要的是提醒子女多来看看老人,“提醒意义比钱重要”。可是,相当部分网友认为,那些明显增加探望次数的子女就是奔着钱去的,纷纷表示失望和不屑。有人说“有那个脸拿钱?变了味的孝敬能有什么意义?”有人问“孝道用金钱去衡量,社会道德良知何在?”有人讽“用钱买来的孝”。有人叹“人伦的悲哀!”

本来,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奖孝金”收到了预期效果,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有所增多,老人也更加高兴,完全可以说是一次有益且有效的探索,理应一致点赞才是。但没想到引发人们“用钱买孝”的感叹,加剧人们“世风日下”的失落感。

可是,“奖孝金”真的是孝道的“照妖镜”,照出“孝心变味”了吗?

我以为不然。

如果说子女们是奔着钱去的,那么,探望老人超过30次才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但与这30次来回车费相比,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再说,总不能每次都空手而去吧?至少得买点水果、营养品之类的吧?如果是奔着钱去的,难道连这笔账都算不清楚吗?

正如护理院指出的,奖孝金“提醒意义比钱重要”。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金钱奖励的促进作用。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增加,既能给老人带来精神慰藉,自己还能获得物质奖励,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难道因为“孝心无价”就必须“视钱财如粪土”?

其实,子女们平时探望老人次数不多,未必就是不孝,而有可能是“有心无力”,有可能正在为了买得起一个“鸽笼房”而累到“身体被掏空”。而“奖孝金”制度的出台,可以唤起他们的道德自觉,提醒他们不管多忙都要抽空看望老人,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事发生。

总之,讲孝道也要考虑实际,拷问“孝心”也应考量“孝力”。如果一味苛求“纯粹”的孝道,很可能让子女“敬而远之”,让孝道渐行渐远,岂不是事与愿违?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