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难得糊涂”

2016-11-30 08:20:2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光文] [责编:蒋俊]
字体:【

最近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干部家里、公务场所甚至办公之地,张贴、悬挂了不少含有“糊涂”二字的对联、字画和镜匾。什么“糊涂难得、难得糊涂”,“人生何求、乐享糊涂”等等。

笔者为之纳闷:我们生逢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太平盛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本应该精神抖擞地去为之拼命奋斗,为什么还会有人偏偏半醉半醒地去拥抱“糊涂”呢?

《辞海》上对“糊涂”二字有如此解释: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因此,当某种事结局不好时,便有人称之为“一塌糊涂”;当某个人处世不精时,便有人斥之为“稀里糊涂”。由此可见,照理来说,常人一般不愿接受“糊涂”这顶帽子。

听书写者们说:“难得糊涂”是清人郑板桥的处世哲学。该人因“糊涂”,不仅当了县令之类的“高官”,而且成了文学方面的“大家”。所以,今人都以他为楷模,争着学“糊涂”。

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郑板桥不仅不糊涂,而且是个聪明清醒的人。他勤于躬读——应试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长于画竹——以草书中竖长撇运笔,体貌流朗,风格劲峭;他功于书法——用隶书参与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他善于诗文——《私行恶》《孤儿行》等作品,描写人民的疾苦,入木三分,为世人称颂;他严于律己——在任“七品县官”时,“不失信、不自是、不贪利”,居官“十二载,既无留牍,亦无怨民。”

既然如此,哪来的“难得糊涂”呢?原来,郑板桥虽为政清廉,但因得罪上司而被诬罢官。郑板桥亦早已厌于仕途,欲罢不得,就不加辩白,“难得糊涂”,一走了之。“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生当浊世而务为清廉的矛盾产物,是迫于时势的权宜之计。

而我们一些同志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面对社会纠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者有之;面对是非争论,左右逢源、模棱两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者有之;面对思想交锋,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少吃咸鱼少口干”者有之;面对重大问题,装聋作哑、扮痴卖傻——“顾左右而言他”者亦有之……

如以“难得糊涂”之名,来掩盖自己的“不敢担当”之实,那么就大错特错了!须知在事关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千万来不得半点糊涂。相反的,要敢于直面矛盾,勇于大胆作为,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做政治上坚定而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