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退社潮”的冷思考

2016-10-25 09:25:2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每年的开学季是学生社团集中招新的黄金时期,一些高校将之称为“百团大战”。然而,“百团大战”的热闹背后,一些社团接连出现活动无人问津、会员流失的尴尬局面。“退社潮”让曾有“第二象牙塔”美誉的学生社团,在高校里愈发显得底气不足。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发放以“大学生参与社团情况”为主题的调查问卷, 651名受访大学生中,98.24%表示在大一开学季曾加入过社团,其中61.14%现在已经退出社团。(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被称为“第二象牙塔”的学生社团,如今却遭遇"退社潮"的风波,活动无人问津、会员流失成为其“常态”,用“尴尬”来形容目前的一些学生社团再合适不过。学生社团拥有“百团大战”的热闹,但热闹之后,迎来的却是冷清,光环渐渐淡去。将这两种相差甚远的状态进行对比,再联系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状况,考虑大学生的真实心态,去进一步考量,或许更能琢磨出"退社潮"风波的深层原因,进而达到“冷思考”的期望。

一般来讲,刚刚进大学的学生对社团所怀有的期待是要高于实际的,这种纯朴的期待就造就了百团大战的热门。但是,等到了日后,由于社团的现实原因,这份期待就会慢慢契合于实际,回归于平淡,甚至会慢慢低于实际。这样一来,学生在前后期的心理落差便会越来越大,等到落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引起质变,这时候,退社的想法就会产生。

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交社费是第一道坎,学生交了社费就会主观的提升期待,甚至潜意识里会给社团提要求,有更实际的期许,只要社团的活动达不到学生内心的要求,学生对社团的满意度就会下降,而现实中“交了社费就再也看不到社团的影子”这种状况的频现无疑加重了学生与社团的分离情况。第二道坎,目前高校社团的通病是内部组织结构松散,成员联系度不高,举办的活动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刷不出存在感,留不住人心。这两道坎,交叉影响,潜移默化的造成了如今“退社潮”的窘境。显然,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问题,把前后期热门与冷清状态的差距凸显出来了,成为社团“退社潮”的主因,亟待理性的审视,更要怀着批判的眼光反思,整改。

如果脱开高校学生社团本身的问题,去关注大学生的真实心态,在“冷思考”的状态下,又会发现另外的问题,而这问题直击大学生的思想弊病,更应该引起重视。正常来讲,大学生加入社团,兴趣爱好的原因是大头;而加入学生会,可能更关注于能力的提升和职务的获得等实际的“好处”。在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除非是特别深厚的兴趣爱好,否则一般来说,学生对兴趣爱好的热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锐减,再加上除了兴趣爱好之外学生看不到更实际的东西,兴趣的瘾过完,学生无法在社团获得其所期待的“存在感”以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学生就更容易放弃社团,转向更实际的学生会,甚至是一些其他更能见成效,得到期待“好处”的地方和工作。

也就是说,大学生离开社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实质是“兴趣让步于现实”,可以说这样的大学生更务实,更实干,但是不是也可以说他们更“功利”?过于的看重实际,而忽视了所谓的“诗和远方”?看不上兴趣爱好带来的获得感,更在乎学生会的“虚名”,更在乎外面世界的“小利”。这样的学生心态如果是真的,那真的急需警惕。

高校社团"退社潮"的冷思考,更应该是理性的判断和审视,用平视的眼光去看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去看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混合着思考,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需要提醒的是,高校里以兴趣来连接的社团组织,不应该被轻视,更不应该弱化,因为兴趣是最纯洁的导师,没有被侵染。大学里需要这种的组织去守护学生的初心,回归真诚。而现在,就需要认识存在的问题,并有规划的去整治,才能感化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让大学生更多的去追求自身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过早的钻入“现实”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