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新说

2016-10-18 15:43:15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张鼎峰]
字体:【

攸县人民检察院 吴智慧

初秋的周末,骑行洣水河边马鞍山,登临凌云塔。

洣水河源自炎陵,从南向北,经茶陵流至攸县县城东郊,攸水汇合后,折而由东向西流去,经衡东流入湘江。

攸县县城对岸的洣水河畔,耸立着上、中、下三座文明塔和凌云塔,名为洣水四塔。每隔十里耸立一座,四塔连成一线,如一字雁阵,遥相呼应,蔚为壮观。凌云塔是“四塔”中建造时间最晚的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

凌云塔位于洣水河河畔的马鞍山上,地处攸县、衡东(原属于衡山县,1966年析衡山县置衡东县,以其在衡山之东,故名)两县交界处。

马鞍山位于今攸县联星街道办事处(原鸭塘铺乡)阴山港村,在攸县城西约10公里处。这里古时属阴山县,当时的阴山县管辖包括攸县西北部分地区及今株洲、湘潭、衡山(衡东)、安仁等部分地方,古阴山县的县衙门就设在阴山港。阴山港南面至今仍有大量汉墓群露出表面,足见其昔日的辉煌。这个地方,居洣水北岸,在浊江汇入洣水处。这里山清水秀,田舍相映,民风纯朴。众山之中,突显一山,形如马鞍,巍巍然横压攸衡交界之处。山上有一塔,高七层,远看像一个跨在马鞍上的将军,傲然俯观全境,这就是攸县有名的马鞍山凌云塔。

我是土生土长的鸭塘铺乡人,是喝浊江水长大的,从小就熟知马鞍山上的神马“吃攸县,屙衡山”的传说。小时候调皮,总是故意不将屎拉在自家茅厕,经常被大人责骂为“吃攸县,屙衡山”的畜生。那时候,人还有一个光荣的任务,就是造粪。春天,南风一吹,蔬菜疯长,男女老少个个猛吃,因为“带了下去就是粪”。

听长辈们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马鞍山有一匹马精,吃攸县的禾苗,却把屎屙在衡山,从而导致攸县穷,衡山富。

那时,攸县叫衡山县,县衙门就设在今阴山港村。说来也怪,自立阴山县邑以来,到这里做县令的,像走马灯似的年年调换,原因是这里百姓太穷。穷的原因也古怪,老百姓年年插下的禾苗刚刚长成,就像被牲畜啃过一样,收获时打不了几粒谷子,以致饥民遍野、穷困潦倒。县令都为此寝食不安,呆不上一年就调走了。而处在马鞍山西面的衡山乌塘(今属衡东县)却年年粮食丰产,老百姓富得冒油。一山之隔,竟然天然之别。这事流传开来,甚是稀奇,但都说不上究竟。朝廷也为没人敢到阴山县做官而犯愁。这时,一位精通周易之道,颇晓阴阳之理的萧姓朝官,闻说此事,大为好奇,向皇上自荐,愿到阴山县为官。皇上龙颜大悦,大加赞许,任命他为阴山县令,诏告即日起行。

话说这萧县令领旨,从水路进湘江,入洣水,向阴山县日夜兼程,船至衡山高湖(今属衡东县)。远见一山,形如马鞍,头东尾西,高耸在洣水之滨。船主用手一指,对萧县令说:“过了那山就是阴山县城。”萧县令站在船头,望着那突兀的马鞍山形暗暗称奇。

来到县衙后,萧县令行为更是怪怪兮兮,每日不在衙门里理事,总是轻装便服,头戴草帽,组穿草鞋,围着马鞍山转悠,有时深夜才归,叫衙里人迷惑不解。忽一日,萧县令叫师爷行文,遍请地方乡绅到衙里议事。人都到齐后,设茶水招待。萧县令起身向大家打了个拱手,说:“本官初到贵地,为民所忧,今察本邑百姓之贫,皆因马鞍山所起,此山奇特,状如马鞍,山内藏一马精,这畜生昼伏夜出,头朝东,专吃本邑百姓庄稼,以致粮食歉收;尾在西,把屎拉在衡山乌塘,所以乌塘土地肥沃,粮食丰足。如果想解本邑百姓之穷,必须在马鞍山顶建一座七层宝塔,塔下埋一金耙,以镇马精作怪。如是,则邑民富矣!目前,诸位所知,县库贫乏,放请诸位贤达鼎力相助,凑金建塔,以造福我百姓,此乃千载万代之公德也。”说完拱手频频。众乡绅闻说此言都觉奇异,虽心存疑虑,但还是解囊相助,大多以捐金为主,用以打造金耙。萧县令为之大喜。

经过数月,宝塔建成。萧县令选好日子,带着特制的金耙登上马鞍山顶进入塔内,叫人掘了个深穴,然后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将金耙高举头顶,气运丹田,狠狠插入穴内,再叫人用砖石封了穴口。说来奇怪,这金耙刚一插下,山体为之一震。山脚下洣水河里涌起一股血样红水,整整冒了七日七夜,染红了半边洣水河。

就像应了萧县令的话一样,阴山县百姓从此庄稼顺利,粮食年年丰产,日子越过越好,老百姓丰衣足食。萧县令在阴山做了三年县官后,因政绩显著被朝廷高升。调离之时,众绅士与百姓感其功德,夹道欢送,依依不舍。

传说就是如此这般,说得神乎其神。这个传说,我从小就百听不厌,耳熟能详。

传说中只说了宝塔是很久以前萧县令为镇马精而建的,并没有说清楚宝塔建于何时,以及为何命名为“凌云”。

原来,萧县令之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县城从阴山港迁址到现在的县老体育场,老辈人称那为老衙坪,县名也改作攸县。据县志记载,秦朝时湖南设置12个县,攸县属阴山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下设攸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将附近五县合并为攸县。阴山县遂退出历史舞台。萧县令在马鞍山上所建的宝塔历经风雨剥蚀也渐渐破败了。

其实,据《攸县志》同治版及碑刻记载:“该塔始建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它是洣水四塔最晚的一座,然又是最大的一座,形制相似于上塔和下塔。但在艺术装修饰上颇具匠心。塔高29.3米,塔基边长4.6米,占地面积为102平米。该塔八方七层,第一层以下为红条石砌成,第二层以上为青砖结构。第一层门楣额上书有祁阳石衡式草体‘凌云’二字,左边竖书‘嘉庆丙子’,右边相应为‘合邑公建’,下镶青石质‘二龙戏珠’浮雕画,阶梯右旋可达七层。正东面每层门额上均镶‘双狮戏珠’、‘双凤朝阳’等青石质浮雕绘画,塔身外墙均辟拱门并设有各种泥塑绘画。整个塔体结构仿楼阁式,建筑工艺精湛,气势雄壮”。

《攸县志》记载了凌云塔始建于何时(清嘉庆丙子年1816)及其为何命名为“凌云”。而且说始建也不妥,只说官方说法,应该是重建。

查阅资料才知道,到了清嘉庆年间,一位叫赵勷的县官来到攸县坐衙,考察民间风情之时,闻此奇事,心为所动,也仿前任召众乡绅凑金凑银,在马鞍山上重建宝塔,塔成之日为感激攸邑人士,诗兴大发,感慨“昔司马相如既奏大人之赋,飘飘然有凌云气,攸之人士,何独不然”,就将塔取名为“凌云”,并亲书碑文以记之。

有赵勷的《新建马鞍山凌云塔记》为证:“水东注也,而攸西流入衡河。洣水供县城,由西阁经皂角重至马鞍山,山形回抢,据衡浦上游。昔为丛林,古木参天。邑人立庙其上,今圯。”“是山也,为攸水口,宜培植其形势,继长增高,以壮厥观。而山之钟毓,人之灵秀,视此已。余莅攸之年,绅士请建塔于是。”“兹塔也,层级耸翠,上出乎重霄,则比有盥银河摘星斗者,其人出焉。昔司马相如既奏大人之赋,飘飘有凌云气,攸之大士,何独不然,遂名为之曰凌云。”摘录的部分文字记叙了凌云塔的地理位置、为何而建、是谁所建以及命名缘由等情况。

原来,凌云塔是清嘉庆的赵勷“知攸县事”时,因“绅士请建塔于是”而重建的。之所以要建此塔,是为了锁住攸河(洣水流经攸县城东汇入攸水,在攸境内也称攸河)水口,不让秀气流失太重,“培植其形势,继长增高。”让攸县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之所以命名为“凌云”,是为了告诫攸县人要“飘飘有凌云气”。

原来如此。《攸县志》所记的也是凌云塔的重建时间,就是赵勷重建并命名的。

百闻不如一见。为解心中疑团,为尉梦中长想,这不终于登了凌云塔。

一别十年来,就像情人约会一般,我的心竟然怦怦直跳。得见佳人,竟然目瞪口呆。眼前的马鞍山,今日的凌云塔,旧貌换新颜,古装展新姿。

原来,凌云塔继1982年被列为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2009年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推荐申报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凌云塔由于年久失修,塔体内外的青砖、腰檐翘角等构筑件风化和损毁比较严重。为此,攸县人民政府2009年10月正式启动凌云塔维修工程,历史3个月,修缮工程才全面竣工。

修缮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不改变历史原貌,充分保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重点是剔除要补塔体内外的残缺青砖,对内外墙进行修复性粉刷,修复或重做腰檐翘角,更换腰檐石板等。在塔基外修建了向外延伸3米的八角形平台,同时新建了一个场地开阔的观景台,并配套建设了一些休闲、旅游等基础设施,维修后的凌云塔重新焕发昔日风采,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眼前。如今,马鞍山、凌云塔成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胜地,是洣水河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站在脚下,仰望山顶,宝塔仿佛凌空而起,直冲云霄。“拔地千寸”,“去天尺咫”。“塔随云起,依稀闾阖前门;云遂塔飞,仿佛长千古里。”“倒插烟宵,远离尘坌;云气霏微,云容秀曼。”我不得不佩服贺德宗(清,道光)的才情横溢,文思敏捷,难怪他的《凌云塔赋》传诵至今,堪称绝唱。踏着石板路拾级而上,来到山顶的观景台。这是修缮凌云塔新开发的景点,颇有气势。在观景台上,或俯看,或仰望,四周风景尽收眼底。记得十年前,我还特地爬到山顶看日出。时值盛夏,旭日东升,紫气东来。极目远眺,文明三塔和凌云塔,洣水四塔连成一线,遥相呼应,沐浴着晨光朝阳,云蒸霞蔚,颇为壮观,犹如一幅山水画卷。那时山顶还是杂草丛生的泥土地,塔身上也长着许多野草。还有一棵野胡椒树,据长辈们说,这是一棵能镇妖降魔的神树。

我急切地想再次登临塔顶。沿着修葺一新的楼道,一口气爬到了第七层。登高望远,美景尽收眼底,“晴云飞翰墨,流水引清歌。(刘传学《九日登马鞍山》)”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飘飘有凌云气”。真正是:“山接衡而挺峙,水江洣而中分。”“论形势则地据上游,百里将穷远目;挹秀灵则入怀乐土,千秋未丧斯文。”“砥柱当中,作全城之锁钥;回澜既倒,任众派之纵横。”(引自,贺德宗《凌云塔赋》,下同)

置身塔顶,透过左边的窗口,眺望远处的山峦,一座座山峰若隐若现,如黛如墨。江南丘陵,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港按阴山,杵声鞺鞳;门临西阁,铎语玲珑。”远处沿着洣水河谷而建的县城依稀可见,如梦如幻,犹如人间仙境。真可谓“鸿钧气转,邑运偕世运具享;福地阳回,天文与人文互映”。

从右边的窗口望去,东来的洣水弯弯绕绕,匍匐山脚,静静地向西流淌。对岸马址陂,依山傍水,宁静祥和。低矮的山丘,平坦的沙洲,散落的民居,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偶尔传来,鸡鸣狗吠,亦如天籁之声。

走下宝塔,伫立马鞍山顶,再一次幸运地近距离观看了战机投弹的情景。飞机从鸭塘铺南飞而来,掠过山顶,在前方空军靶场上空投下炸弹,然后转向县城方向北去。我的老家就在这条航线之下,这是我从小就经常看到的空军打靶训练。最精彩的还是晚上,炮弹掠过夜空,落到靶场。听得到炸弹爆炸的轰隆隆的声响,看得见那炸弹下坠时燃烧着的红红的火球。那情景早已定格,永远烙印在我的心头。

凌云塔傍,新阳观。枫仙殿两座道观,也是富丽堂皇。马鞍山顶,那座古庙也焕然一新。佛塔、道观护佑着这块风水宝地,休闲、旅游等基础设施也在造福一方百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派繁荣盛世景象。

返回时,回望着古貌新姿的凌云塔,幸福在我心中荡漾。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