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发”助学金暴露高校怎样的漏洞?

2016-09-29 19:28:4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近日,南京大学多名学生在网络上发帖,反映学校少发了1000元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包括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存在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缩水”的问题。目前,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已对2015年和2016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补发了每人1000元助学金。(9月28日 新京报 )

目前涉事的几所高校正在积极补发,有的高校已经补发到位,就现有信息来分析,无法判断是否存在故意不发即故意侵吞的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目前,只能把板子打在这些高校在发放环节中出现失误上,属于操作不当问题,资金并未违规使用。但如果对整个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会发现,操作不当问题只是表面上的问题,“这类事件还暴露了高校深层次上存在的一些漏洞。

面对2015年助学金为何现在才发的疑问,人大回应,上学期末才发现问题,随后开始核实工作。不仅仅是人大,其他有此类问题的大学也是“后知后觉”,没有及时发现问题。难道之前的发放环节就毫无察觉?那这操作不当的背后恐怕还有规范的缺乏。

即使之前的发放环节无察觉,那之后呢?试问,“少发”助学金问题没被发现的那一段较长时间内还存在对助学金发放工作核查方面的程序吗?如果存在,这些程序又得到落实了吗?高校对这些核查程序的监管还有没有?这些疑问要慎重考虑,不是一句“操作不当”就可以了事的。

还有,这些高校“后知后觉”的发现问题,是偶然的发现?还是属于具体规定的核查?这都需要理清。如果是偶然情况,高校对问题的察觉就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核查漏洞就可以确定,以后类似的事件还会不断发生,空留遗憾。如果是属于规定的核查,那时间是不是拖太久了?这样的核查科学性和合理性存疑,也算是核查的不规范,难免留下空子,容易被非法利用。不管这么说,核查的漏洞是存在的,这一点无法掩盖。

即使真的仅仅就是简单的操作不当问题,那也应该会通过相关信息的及时透明和公开得到较好的解决。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与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等。可现实中,这些高校好像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少发”的助学金总额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信息透明公开,这一问题不太可能不被发现。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可以通过向学校相关负责部门直接反映或者校长信箱等方式传达情况,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尽早解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无人反映和追究,二就是,学校方面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就现实状况来看,第二种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真是如此,这些高校也该借此机会好好反思自身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制了。

这样说来,这些高校操作不当问题背后的深层次漏洞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审视?这些高校对助学金工作机制的发放环节和核查程序方面的漏洞,信息公开机制的漏洞以及跟学生的沟通交流机制的漏洞,都是目前他们目前工作的隐痛。所以说,高校在反思工作失误时,还是少谈点操作不当的表面话,多想想、多谈谈这些深层次的隐痛吧。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