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性骚扰”更需要正本清源的审视

2016-09-28 18:00: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2016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活动,中国计生协会发布《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在17966受访大学生中超三成表示曾遭到性骚扰或性暴力。性暴力或性骚扰的实施者绝大多数为同学、朋友或男(女)朋友。(9月28日 中国网)

在近18000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三成遭受性骚扰或性暴力,大约5000余学生,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到全国37000多万大学生,可能大约有1100多万大学生遭受到性骚扰或性暴力。要真是这样,这个数字在让人感到震撼的同时,更感到可怕。

即使这数据存在不准确的可能性,我们也无法否认,性骚扰或性暴力已经成为大学无法忽视的乱象,如果现在不及时控制现状,疏通问题,只会茶毒更多学生,加重行为“失范”现象。

而对于一些大学来说,在学生性骚扰或性暴力频现的现实下,更折射出这些问题造成的一种“失序”状态,包括伦理道德观的混乱以及对大学现有制度和规范的解构。

要想对性骚扰或性暴力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疏通,挽救高校可能出现的“失序”状态,就得先熟知因果。我们需要反诘现实,为何性骚扰或性暴力在大学里会如此泛滥?其社会层面的诱因是什么?具体到学生和大学层面,学生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大学的防护和整治性骚扰或性暴力的现状如何?这些问题就要在一步步的审视中,理性探讨,从而正本清源,缓解危机。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社会对“性”的话题还是有所忌讳,社会方面(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学生从小到大在性方面的合理教育与引导有一定缺位,说到底还是意识问题。由此,一些学生(不论男女)会出现“性教养”缺失的情况。等到了大学,随着管理的宽松和自由开放环境的潜移影响,这种缺失会更加明显的显现,就成了性骚扰或性暴力在社会层面上的诱因,这也是支撑“失序”状态的根基。

而学生方面,当经历过性骚扰或性暴力后,如果是轻度情况,可能会因为“性”教育和引导的缺位,容易被忽视,甚至是不清楚自己已经遭遇这类问题,这就使得防范意识不强的问题凸显;如果是严重情况,潜意识中就会产生耻辱感和恐惧感,而且多为熟人,受害学生也可能会被怀疑甚至是被“污名化”。出于避免公开羞辱的心理和对自己名誉的顾及,维权的可能性会很小,大多会选择把问题藏在黑暗里。其实,无论是哪种情况出现,正常的伦理道德观都会得到破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换一种情况来看高校方面,如果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后会选择维权,那学校的投诉和维权途径一般是首选。但实际中高校很少有性骚扰或性暴力投诉的渠道以及相关的防护和整治机构,导致受害学生无法通过具体程序来维权。而且很多案例表明,一些大学在遇到此类情况时,会选择把事情压下来,以牺牲学生利益来保全学校名声。再因为相关法律规定归于笼统松散,往往涉事大学得不到太严重惩罚,某种程度上会加剧此行为。但是不可否认,某些大学的这些情况和行为很明显是与其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制度和规范相违背的,如果继续下去,那对制度和规范的解构也就不是玩笑。

从“失序”状态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控制和疏通问题,关键在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庭)的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要正视“性”,正视具体权利,正视性骚扰或性暴力的问题,这里面包涵着正确的性观念、价值观以及教育理念。

当然,这一过程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也充满荆棘,但却是必走之路,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因为,只有各方面具体的态度和行为在扳回来的路上,再通过法律的规定更细化具体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伦理道德观和大学的制度规定才能归位,“失序”状态便能逐渐挽救,这也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