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学三抓三推进”促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016-08-05 09:04:5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硕科]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近年来,先行获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有力促进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湘潭高新区作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三极”之一,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路线,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路径。

“十三五”期间,湘潭高新区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三量齐升”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着力将湘潭高新区打造成为区域性高端人才集聚、技术创新活跃、高端要素汇聚的“智造谷”,实现与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三谷协同,在长株潭创新驱动发展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具体按照“三学、三抓、三推进”工作举措予以推进。

“三学”:学习借鉴中关村发展经验,一是学习破除行政区划体制之弊,建立创新大协同。“不以一域谋创新”,以全局眼光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破行政壁垒,构建湘潭八大工业园区自主创新协同机制,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集聚创新要素。以湖南力合长株潭创新中心为平台,探索创新风险投资模式,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助推区域创新要素聚集。二是学习破除特区普惠政策之面,强化创新节点政策支撑;重点针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出台系列政策,逐步改革科技体制,创新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实施创新激励政策,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探索设立科技银行,鼓励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拓创业融资体系和创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保障体系。三是学习破除人才本地化模式,搭建事业配置人才大舞台。打破人才本地化限制,不拘于一域,以全球的眼光配送人才。重点发挥好清华研究院、院士产业园等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重点在新能源装备、特种机器人和新材料等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布局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引进一批高精尖科技领军人才,把标志性的人才、技术、成果、企业聚集起来。

“三抓”:从抓项目、抓链条到抓平台,实现“点、线、面”协同发展。一是抓项目支撑。以项目配班子、配要素、定目标,以项目组建工作团队,以项目手段抓落实,以项目成败论英雄,以项目成效定奖惩。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定位,在工业机器人、电子数控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进一批产业、科技、人才项目。二是抓链条配套。以“自主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原点,运用系统思维想问题、干工作,让项目、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要素层层配套、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链条、成为体系。围绕每一个重点产业项目,逐步完善园区产业配套系统,实现链条配套,增强园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三是抓平台辐射。通过做实一个平台,健全一套体系,利用平台构建协同联盟、事业联盟,吸引项目,带动投资,赢得效益,打响品牌。充分利用院士产业园、清华研究长株潭创新中心构建园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国际领先科技项目入园发展。

“三推进”:一是推进“西进东升”。谋划拓建杨河工业新区,园区划用地面积拓展100平方公里以上,力促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现有园区板块大力发展2.5次产业、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河东核心区“退二进三”初步实现,形成由若干创新园区、都市工业经济区、若干条专业化街区组成的创新创业活跃的科技城。二是推进“依法办区”。积极争取省市人大、政府支持,力争推动《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出台,从法律上明确园区的主体地位;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及投资决策法律论证和风险评估,完善高新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投融资模式,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制定对外股权投资规范性文件,强化平台公司经营管理;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改革,推进村集体资产管理和社会事务分离,开展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社会工作站试点。三是推进要素聚集。借助国务院批复同意湘潭市调整总体规划的契机,充分考虑高新区今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的规划面积需要,完善区域发展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土地报批力度,依法依规推进征拆,力争储备优质土地资源1000亩以上。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精美湘潭”两年行动,推进二桥北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完善园区交通路网设施,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推动人、财(才)、物、机构、平台快速聚集“智造谷”。

(作者系中共湘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