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准扶贫理当紧抓地域文化的手

2016-07-01 17:10: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罗竖一]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6月30日上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就一定角度来讲,上述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既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送给亿万羲黄子孙的一份大礼包,又是中国文宣系统给中国执政党的一个生日献礼。

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真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没有不可抗拒力量的出现,或某些特别的意外事件,其既定的某些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多年来,特别是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编织出 “文化强国”的旗帜以后,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力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区域遍地开花、结果,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日益深入亿万羲黄子孙的心田、灵魂。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至今很多层面基本都是普遍高度重视《论语》《弟子规》《大学》《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等“经典”,或着力重点打造、提升诸如“两馆一站”、“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之类的。

实际上,从很大角度来讲,几乎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比较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非常接地气而更易于为世人所传承、践行的人类文明。同时,地域文化往往又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根脉文化。然非常遗憾的是,地域文化多被中国社会,包括某些层面的决策者所忽视。限于篇幅,在此仅就地域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甘肃为例,跟诸君一道抛砖引玉。

由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等方面的原因,甘肃省武都区、礼县、西和县等区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鲜为外界所知。即使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全国范围内也基本属于“无名之辈”。

殊不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活化石高山戏的生发地,是“中国花椒之乡”、“红芪之乡”、“黄芪之乡”、“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西部冬季露地蔬菜之都”。

西和县乃“伏羲生处”、“仇池古国”、“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中国半夏之乡”。

礼县则是先秦文化和中华原生文明的发祥地,是世界首个中央集权之国家制度的诞生地,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发生地,素有“秦人发祥地”、“秦皇故里”、“三国古战场”等美誉。

由此可见,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或践行上述区县的地域文化,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事实正像武都高山戏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尹利宝所讲,如今传承高山戏这样的地域文化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研究和传承人才极度匮乏,很多配套或政策跟不上。

类似问题,其实遍布中华大地。其一方面影响着“文化强国”战略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又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时,还拖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实现的后腿。

综上所述,笔者罗竖一认为,文化精准扶贫理当紧抓地域文化的手。否则,一定会事倍功半。(文/罗竖一)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