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当避免“简单粗暴”

2016-06-30 16:01:1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伍文胥]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麦秸虽小,却攸关一些基层干部官帽。河南省规定:如果被环保部通报,存在秸秆燃烧火点,每一个火点,对所在县区财政扣款50万元。周口市太康县规定:第一把火烧在哪,乡党委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对于秸秆禁烧,一些地方真可谓“严防死守”,但一禁了之当然不行,不让烧的秸秆到底出路何在?(6月29日半月谈网)

如今,秸秆禁烧已经成为各级各地政府最为棘手的“课题”。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秸秆禁烧的系列明规禁令已经深入贯彻执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一些地方仍存在禁而不止、屡禁不绝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为了不挨曝光通报,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配备宣传车、多功能消防车、风力灭火机等,补助以数十万元以上计,哪里有秸秆禁烧,领导干部就跟到那里。但干部和宣传队伍一走,秸秆焚烧又死灰复燃,令人防不胜防,一位基层干部不禁感叹,禁烧成了当今农村工作第一难。

且看如今各级各地为秸秆禁烧忙得焦头烂额,根源就在于秸秆焚烧这种恶习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些地方更是奇招迭出,申请卫星监测,实行领导干部分级包干制度,对禁烧不力的责任领导实行约谈、罚款,严重的对党政“一把手”就地免职。措施不可不谓严厉,问责不可不谓狠。在这股狠劲下,一些地方也的确取得了显著成效,随意焚烧秸秆现象大为减少,群众对焚烧秸秆的危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秸秆禁烧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主动积极的配合。

秸秆禁烧为什么这么难?其中的原由,战斗在禁烧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深有体会。农民之所以焚烧秸秆,在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处理,而通过焚烧能为农田增肥,何乐而不为?再者,当前传统的农业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绝大部分农民并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其三当前秸秆处理的最大难题是产量太大、出路不畅,留在地里影响生产,搬回家里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堆在一起容易引起火灾,没有政府大量补贴、政策支持,秸秆处理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转,不管是细碎还田还是饲料化,对秸秆的消化量是极为有限的。

“秸秆禁烧”当避免“简单粗暴”。一味通过强硬举措来禁止秸秆焚烧,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从实际效果来看,也验证了这一点。尽管通过罚款、约谈、免职等强硬举措将禁烧压力施加给基层干部,进而传导至农户,但因为没有法规上规定焚烧秸秆属于违法行为,这种强硬举措所实现的效果还是有限的。要实现彻底的禁烧,还得避免动作简单粗暴,须对准问题根源,一要找到秸秆处理的科学方式,使得农户、企业和政府各方受益;二要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传统农业生产污染;三要强化秸秆禁烧相关规定的宣传,争取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