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子都没得还想结婚”是偏见和偏激的爱

2016-06-24 09:45:52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作者:王军荣] [责编:戴瑶霖]
字体:【

“我给你讲,不分手,房子、车子都不要想,今天也不要回来了!”21日晚11点,重庆陈妈妈把女儿和准女婿的所有东西都扔出门了,她在电话里跟女儿陈晓楠说得很决断,两条路作选择:要么跟男友卢勇分手,找个正儿八经;要不就自己收拾东西,跟卢勇走了别回来。(6月23日《重庆晚报》)

在女儿眼中是“潜力股”,可在丈母娘眼中,却是“垃圾股”,无房无车,家庭负担重,辛辛苦苦独自一人将女儿养大,如何能够让女儿一生的幸福放心交给一个“啥子都没得”的人身上,给女儿最后的通牒,以致于将女儿和“潜力股”赶出家门。看似无情,实则爱女心切。这不难理解。

婚姻虽是人生大事,却该由自己作主,但在“中国式父母”,儿女的婚姻是不太可能会完全放手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就是“门当户对”,重庆这位陈妈妈觉得自己家境不错,女儿的工作也不错,不该找一个无房无车的人结婚。不过,陈妈妈看中的是物质的“本当户对”。对于男友财产上的不如人意,陈妈妈的女儿是看得清楚的,可她更看中的却是男友这个人,他勤快踏实,是“潜力股”。更重要的是自己脾气不太好,男友能够包容。其实,陈妈妈的女儿也是看中“门当户对”的,只不过她注重的更多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婚姻的“门当户对”有一定的道理。但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更显重要。撒贝宁与章子怡那场来得快、分得也急的恋情被公众熟知,不过,撒贝宁在事后访谈中那句“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很重要”却显得意味深长。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是有样本的,最为典型的就是杨绛和钱锺书,他们结婚之后,各自在学识上钻研之余,还展开读书竞赛,比赛谁读的书多。1942年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后一鸣惊人,迅速走红。杨绛的蹿红使大才子钱锺书坐不住了。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并让他减少授课时间。为了节省开支,她还辞退家里的女佣,自己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劈柴生火、做饭洗衣样样都来,经常被烟火熏得满眼是泪,有时还不小心切破手指。可是杨绛并未抱怨过。

婚姻更应该追求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当夫妻双方在精神上不同步后,当他们第N次为牙膏到底是从下往上挤还是从头挤而吵架时,他们在意的其实不是如何挤牙膏,而是那个简单动作背后折射出的彼此迥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素质,是深层沟通的失调。通俗地说,夫妻两人在精神上已经不再“门当户对”了。

夫妻相,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的确,两人长期在同一个锅里吃着同样的饭菜,保持着同样的饮食习惯,在外貌上越来越接近也是必然的,但最重要是两人经过长期的磨合,产生了深刻的默契,于是就有了相似的气质,这才是形成夫妻相的深层原因。

“潜力股”被赶出门,只因为过分注重物质的“门当户对”,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门当户对”。这恰恰是婚姻的“杀手”。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