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跑道事件重新打量“塑胶跑道热”

2016-06-23 16:23:55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王聃] [责编:曾晓晨]
字体:【

北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深圳、上海……这些名字开始被媒体并列在一起。近一两年的时间里,全国多地学校出现“异味跑道、异味操场”。近日记者暗访调查发现,不少“毒跑道”系“废轮胎、废电缆”工业废料做成,部分甚至就在河北保定、沧州等地的私人作坊生产。炎热的天气里,私人作坊夹杂着浓浓的橡胶和化学胶水味道,同学校塑胶操场散发的气味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不是媒体的披露,大概很少有人能够想到,不少中小学操场里那一条颜色鲜艳的跑道,竟然是由废轮胎、废电缆等工业废料制造,并且,它们都是在小作坊里被批量生产而出。一些作坊甚至常年向当地的施工单位供货,而施工单位承揽当地或者省外,甚至包括北京在内的学校操场改造工程项目。这是逐渐被揭开的内幕:所谓“毒跑道”,早非偶发的事件,俨然已是规模化的产业。

有了报道的跟进,相信会爆出更多关于“毒跑道”的真相。但倘若回过头来再看“毒跑道”事件,真正令人遗憾与愤怒的,可能还不是种种不堪的真相与内幕,而是这些真相与内幕的披露,竟然依旧是由媒体“暗访”才得以发现。“毒跑道”就在那里,对身体有害的跑道气味,几乎每一天都被路人呼吸,然而,对“毒跑道”的治理,还是落后于舆论的监督。

此前的报道已经显示,关于中小学塑胶跑道质量,相应国家检测标准长期缺失,但不能说,“毒跑道”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被发现。常理而言,让一所学校拥有塑胶跑道,至少需要经过生产、销售、铺装以及检测的系列过程,涉及教育、质监、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毒跑道”就不可能流入校园。然而,隐患为何不能被提前避免,却最终成为接踵的新闻呢?

停滞与缺失的监管,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打量到“塑胶跑道热”。作为一种看得见的现象:一方面,在不少地方,为中小学引进塑胶跑道已经成为“潮流”。仿佛如此方能显示出学校对学生锻炼的重视,才能彰显一个地方对学生锻炼的重视。但另一方面,对塑胶跑道的质量安全监管,远未形成合力。潮流之下,不免会忽略其他。当潮流和相应的约束不同步,自然就会催生出“毒跑道”产业。

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取消中小学校的塑胶跑道,用生态的沙土跑道来替代,这也是国外不少中小学甚至大学的通行做法。一刀切地来取消中小学校的塑胶跑道,难免因噎废食。但对当下已引进的中小学塑胶跑道进行一次专项的检查,为塑胶跑道的引进细化监管举措,以让“毒跑道”从校园里彻底消失,确有必要。事关教育的产业都应当是良心产业,对塑胶跑道的管理需要零容忍,需要多一些“暗访”精神。本报评论员王聃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