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澎湃 社科潮涌——湖南社科界学习总书记 “5·17”讲话精神

2016-06-14 08:46:51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湘声澎湃 社科潮涌

——湖南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5·17”讲话精神座谈会撷萃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回答实践课题,顺应人民期待,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更好推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指导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建设,本报推出“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好好学习”系列理论专题,推出一批社科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党员领导干部的实践体会。今天推出第一期专题,敬请关注。

切实肩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责使命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张文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立意高远的洞察力、纵横捭阖的穿透力、振聋发聩的影响力、生动鲜活的亲和力,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全省哲学社科界要认真学习领会,强化责任担当,自觉肩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责使命。

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两个取决”、“两个不可替代”、“两个需要”,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重要位置,像重视自然科学那样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像尊重自然科学工作者那样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分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一方面,经过历史和现实的检验,马克思主义被证明是科学理论;另一方面,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和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地西欧、西方没有落地,却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服”中国水土,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姓“马”容易信“马”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前提是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落脚点是怎么用,鲜明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进头脑、进讲坛、进教材,使之成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党校干校培训的主要课程、大中专院校教学的主要科目,坚决纠正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说教论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坚决防止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坚决扭转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状况,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舆论主阵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不管是经济发展、文艺创作、新闻舆论,还是哲学社会科学,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脱离了人民,就脱离了实际,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全省哲学社科工作者要用好人民群众这个“终端”,到实践中去,用脚丈量土地、俯下身子接地气;到人民中间去,用心体察民情、如饥似渴汲取营养,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改革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远离问题、远离实际、远离大众,就会出现严重的“贫血”状况。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加强对重大问题、重点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理论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揭示一条规律、推出一种学说、阐明一个道理、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创新。要充分发挥“四大平台”、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加大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成果评价体系和优秀成果推介制度,努力使优秀成果评得出、进决策、推广开。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主要是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抓好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优评奖活动;统筹各个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抓好干部理论培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培训,注重培养唯物辩证法等思维方法。抓好新型智库建设,重点围绕国家和省里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让智库真正成为“黎明前报晓的公鸡”。抓好学风建设,注重培养“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引导研究者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好环境,做到对人才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引导、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掀起学习宣传贯彻

讲话精神的热潮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宋智富

学习好、阐释好、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社科界和广大哲学社科工作者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认真领会讲话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要广泛运用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通过组织专家解读、设立专栏专题、开展微宣讲等形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使讲话精神入脑入心,形成共识共为。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旧模式,形成“联合攻关、集团作战”的新格局,以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的紧迫感和勇担重任、责无旁贷的使命感,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上,把成果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上,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觉坚持“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

省委讲师团主任、教授 郑昌华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给我们以巨大激励和启迪。“弘道”要真正“明道”。这个“道”,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将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弘道”要尽责“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者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出发,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大力传授、宣传党的科学理论,使之转化为提升人们认识和能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弘道”要忠诚“卫道”。面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说教论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我们要敢于“亮剑”。面对轻视理论、不学理论、不信理论的现象,我们要以令人信服的理论研究宣传彰显科学思想的伟力。“弘道”要笃实“行道”。要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努力建设一流省级智库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梁志峰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做到“四个坚持”,打造一流省级智库。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践和基层,发现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盲点问题,找准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问题、急迫问题,大胆建言献策。二是坚持质量至上。在务实、求真、管用上下功夫,善于掌握和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善于应用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出精品力作。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围绕“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推动五个发展新理念在湖南开花结果,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加快推进“大数据+智库”战略,创新研究方法。在课题管理、成果评价与转化、协同创新等方面探索新机制。四是坚持人才优先。加强党的领导,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考核;与研究人员交朋友,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必须坚持

“两个研究导向”

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 刘建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两个研究导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坚持问题导向”。这“两个研究导向”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高职业自觉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此外,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是在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才能把思想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进而把整个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努力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绽放理论光芒

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曹健华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体系,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价值体系,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体系,是“改变世界”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现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其指导下,取得了伟大成就。社科工作者在学习、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必须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不断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新型智库建设,努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广大社科工作者要自觉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国防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梁晓波

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习讲话,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反响强烈。贯彻讲话精神,要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看齐追随意识,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行动。要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强国强军伟业的使命责任、国家和军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目标新任务、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基本要求,在真懂真信、述学立论、转化运用上下功夫、见成效。二是理论高地意识,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着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新、抢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高地。三是一流人才意识,不断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引向深入。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用好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建强政治理论教员队伍,抓好学风建设。

顶天立地 矢志创新

湖南商学院院长、教授 陈晓红

深入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并结合湖南商学院打造经济管理学科“高峰、高原”的20余项改革创新实践,我们认为,要推动中国特色经济管理学科繁荣发展,“顶天立地”作研究、推进“四个创新”是关键。一是推进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要围绕国家及我省战略目标展开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进政策、进教材。以文理工交融、“校政-校企-校所-校校”协同为路径,实现“政产学研用”结合。二是推进学科体系创新。与世界优秀大学和学科开展实质性合作,创新经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设置。三是推进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以项目搭建平台,以平台凝聚队伍,通过大平台、大团队,形成大成果。同时建设包括学术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在内的多元评价机制。四是推进智库建设创新。构建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领导等共同参与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探索制定“论文著作+决策咨询服务+社会需求”的综合考评体系。

地方院校社科研究

必须“接地气”

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刘沛林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必须根植于中国土壤,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地方院校数量多、分布广,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其研究必须“接地气”。这是大学使命使然。地方院校的使命,首先是培养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是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还要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接地气”也是打造特色需要。特色打造必须遵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症下药、满足需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如湘潭大学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吉首大学的武陵山区民族学研究、衡阳师范学院的王船山研究和“湖湘风情旅游小镇”研究等等,既有地域特色,又具全国性的普遍意义。“接地气”还是施展能力需要。地方院校社科工作者要勇于、善于做促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者、咨询者和决策参与者。

善用新媒体,

传播“好思想”

湖南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红网党委书记、董事长 舒斌

网络新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战线。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要善用新媒体:一是善用互联网新媒体传递“好思想”“好声音”。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树立“互联网意识”,对研究成果进行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善用互联网新媒体构建新型话语体系。要协力打通社科界学术话语体系、政治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形成“湘字号”学术品牌,充分体现湖南特色、湖南风格、湖南气派。三是善用互联网新媒体助推社科理论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可打造出优质的理论智库平台。四是善用互联网新媒体服务社科理论专家。通过新媒体,可聚合研究人才、强化成果推广转化,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生态链。

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

中国特色经济学

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茂松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当前经济学研究要遵循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破除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教条,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构经济学范式转换。要系统研究结构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假设,探索经济结构转换演进的规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提高质量和效率转变。要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起点,进行原创性的自主理论创新,系统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动力与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市场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分配原则、“四个全面”“五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精准调控机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多管齐下破“瓶颈”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张红专

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因为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要做大做强、要发挥好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功能,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和支撑。目前,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普遍面临“重技能,轻人文”理念、学科“基础薄,成果少”、队伍“骨干少,动力小”等因素制约。破解这些“瓶颈”要多管齐下:一是学院层面上要“创新体制机制,提供良好环境”。必须加强党委领导,改革绩效评价体制,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中来。二是学科层面上要“深化教研教改,加强学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让师生都真心喜爱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三是队伍层面上要“依托科研基地,培育社科团队”。要将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凝聚在一起,激励团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攻坚克难、多出成果。

不辱使命 积极作为

岳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 魏星

作为基层社科工作者,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我们感到方向更明了、责任更重了、劲头更足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让广大基层群众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基层社科工作者队伍比较庞大,民间社科组织也十分广泛,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和社会基础。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和关心、激励这些群体,让他们有更多的存在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基层社科工作者必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多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钉钉子精神”

研究好“廉洁学”

自治州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邓联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拉开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序幕。“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我和我的团队决心以“钉钉子精神”研究好“廉洁学”,将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到实处。2013年以来,我着力开展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的交叉研究,逐步深入到率先开展“廉洁学”研究,还在省社科联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湖南省廉洁学与巡视制度研究中心。“廉洁学”可综合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属于典型的新兴学科。我们将加大“廉洁学”研究步伐,为进一步扩大我省在国内国际反腐倡廉领域的话语权而努力奋斗。

为学之道 必本于思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博士生 唐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两句古语——“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值得我们深思。当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该思考些什么?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其次要思考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当下这个时代应该思考什么?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应认识到只有创新才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我们又该思考些什么?要学会跳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圈子,从更宽广的视角来思考、看待问题,要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

湖南日报记者 尹虹 整理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