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扶贫资金使用乱象尤需监管发力

2016-04-22 20:17:4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丁乔] [责编:印奕帆]
字体:【

2011年底至2012年初,国务院先后下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投入大量资金,将铜仁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决战区。(4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但,就是在如此重要的一个扶贫攻坚的主场战,一些基层干部把国家的扶贫资金全然当成“发家致富”的大好机会,肆意套取、任性侵吞,严重损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严重滞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扶贫开发工作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涉及全国7000多万贫困群众的民生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五年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上至中央,下至县,层层签订了脱贫致富“军令状”,明确要在未来5年内,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很明确,任务很具体,时间很紧迫,容不得基层干部在落实扶贫政策、推进扶贫工作上走岔路、偏路、歪路。

事实上,有的基层干部把扶贫资金当成了“唐僧肉”,视党和国家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为儿戏,视党纪法规为无物,置贫困群众切身利益于不顾。扶贫资金想怎么贪就怎么贪,想贪多少就贪多少,在项目申报、考察、招标、实施、验收、报账、审计等环节频出“歪点子”“打歪主意”,想的就是如何把本该属于贫困群众的资金装进自己的腰包,贫困资金使用乱象横出,令人瞠目结舌。

很多人不禁想问,我们的扶贫资金去哪儿了?我们的基层扶贫干部怎么了?扶贫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贫,基层干部本应为民务实清廉,但是这二者加在一起,如果缺乏有效有力的监管,就极容易产生权、钱都变质的“化学反应”。透视贵州省铜仁市的扶贫资金使用乱象,归根结底,是监管不到位所致,因此,要根治这种乱象,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尤需监管发力。但是,具体谁来监管?

很多地方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是关起门来搞,社会看不明白、群众看不明白,监管成了“有权人”的“特权”。铜仁市的案例告诉我们,上下级监管缺失、地方党政一把手监管缺失,都是造成扶贫资金流失的重要因素。但是笔者认为,监管不透明、方式单一才是最重要因素。因为从利益来考虑,体制内必然有体制内的利益,尤其是在与社会利益相冲突时,做决策必然会有所权衡。再者,完全依靠体制内的监管,建立在长期共事或者上下级关系之上的“揭短”也不太现实。

因此,对扶贫资金的监管,除了要内部发力,更需要外部用力。所谓外部用力,就是要向社会敞开大门,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让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媒体等一切社会主体参与监督,形成监督的合力。但是怎么来监督?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总的扶贫款上进行监督。要让大家知道有多少钱用于扶贫,在扶贫总款的对外公开上,地方政府不应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要大大方方公示出来。其次,要从资金的使用过程上进行监督。让每一份钱“去哪儿了”“干什么了”都让群众看得一清二楚,很多基层干部贪污扶贫资金,就是因为缺乏群众的过程参与,才导致出现扶贫资金“想怎么分就怎么分”的使用乱象。第三,要对基层扶贫干部加强监督。一些扶贫干部不下乡、不入户,一天没看到干几件为民的实事,但是在写报告时成绩显赫、功勋卓著,谓之“伪扶贫干部”。一些扶贫干部使用资金靠“拍脑袋”决策,缺乏民主决策的参与过程,霸道的为官之风也为扶贫资金的流失创造了条件。

公众监督的过程也是公众参与的过程。从资金的“入口”到“出口”实现全开放、全程式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取信于民、凝聚力量,从而调动和激发社会一切有生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早日实现小康社会。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