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上技校是在给“职业教育”正名

2016-04-06 14:59: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一边是文学硕士的文凭,一边是技师学校的电焊专业,2013年的一个决定,让这两条看似平行的“学业线”相交了。“就业就好像面子与里子,当里子战胜了面子,就业前景就豁然开朗。放下包袱学技术,回头看,我不后悔。”如今,拿起焊枪的文学硕士李强成了山东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的一名专职教师。(4月5日 齐鲁晚报)

首先文学硕士李强上技校学电焊这件事能成为新闻,就应该引起反思。按常理来讲,教育就是深造人们的一种方式,选择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人们不应该因为学生有高等教育的学历就抬高他,去了技校学技术就鄙夷他,将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的差距在思想上拉大,这确实是不合理的。

看到这则新闻,人们一般都会惊讶这人的选择,在人们眼中,高学历是上等的,而学技术则是下等的。这种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理论轻实践,封建时代牢固的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件事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既有传统思想困扰的原因,当然也有现代教育体制缺陷的现实原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但是在当代这种观念早已被人们抛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驱使让人更加功利化,对教育也进行选择性的发展,导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现实差距拉大,人们更加崇尚高学历,鄙视技术工种,这就已经进入了思想的误区。

这位文学硕士的蜕变,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类似的事件多起来,有助于逐渐改善传统意义上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歧视。人们才能在实际中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技术对于理论的补充作用。

我们承认,要到达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地位平等的时期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教育平等的理念要及早传递,要看淡教育的方式,把“适合”作为所要追求的核心。这一方面,西方就做得很好,他们不会因为教育的出身,工作的不同来评定一个人,而且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很强,使得教育与职业的平等得到较好实现。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经验与方法,也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把给“职业教育”正名落在实际行动上,追求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补互利,改善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偏执,让更多的人能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从容的选择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

我们在为“职业教育”正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瓶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确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教师的职教理念淡薄,缺乏工作经验的教学方法,职业资格证政出多门,职业导向相对弱化,对自身发展不重视,没有确实切合实际,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只有重视这些问题,才能让“职业教育”正名之路长远走下去。

在未来某一天,这种事情将不会成为新闻,到那时候,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便真正成熟了。人们不会因为你选择的教育方式不同而对你评头论足,知识性职业与实践性职业会在人们的心中会同样重,而且在现实中的实力也相当,并能起到互补作用,那才是真正“正名”的时候。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