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肯定是个贪官”背后的斗争思维

2016-03-23 09:34:5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钟烁明] [责编:印奕帆]
字体:【

2008年,曾在四川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政府救灾办等部门任职的范敬超,放弃组织安排的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的职务,独自回乡种起了柑橘。此事被媒体首次曝光后,在备受赞誉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疑——“你的项目资金怎么弄来的?”、“肯定在任时又是个贪官”。(3月22日人民网)

一个曾经的厅官,退休之后告老还乡当起了农民,还自主创业带动家乡发展经济,着实难能可贵。而令人纳闷的是,此举却被有的人质疑,更有人认为“肯定在任时又是个贪官。”这不仅是对这位厅官的不公,在一定程度来说,也契合了时下一些人“凡官必腐”的病态心理。不必说这种判断根本就没有调查研究,纯属个人臆想,而且单凭“你的项目资金怎么弄来的?”就妄加断论说在任时是贪官,太言过其实了。

其实,就创业资金而言,这位厅官并非含糊其辞、讳莫如深,而是娓娓道来:“启动时的10多万元资金是我的积蓄,果园面积扩大到100亩的时候,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来几十万元”,再后来随着果园不断发展,“扩展至600亩的时候,又动员家人卖掉了在成都的房子和父亲在乐山的房子”。资金完全是自筹的,一切都明明白白,根本没有怀疑的基础。怎么就贪腐了呢?再说,如果说是以此洗钱,以经商办企业、投资理财为由头的都有,有谁会象这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洗钱的呢?更何况,如果真是贪官,赃款肯定不少,以经营果园这样微薄的收益来洗白,要洗到猴年马月去了。

分析起来,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一些人思想中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对正风肃纪、“从严治党”认识模糊。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涉及惩治腐败行为,而且涉及到干部遵纪守法、端正作风、爱民为民等方方面面。把一项系统的工作,简单等同于仅仅是查处少数几个腐败分子,进而认为“从严治党”就只是抓贪官、没有贪官“如隔三秋”,这明显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此观念支配下,自然认为“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凡官必腐”一刀切思维自然应运而生。二来是对干部队伍的认识存在偏差。不能否认,腐败分子大多存在于干部队伍,而且被查处的腐败分子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形象。对缺乏辩证思维的人来说,这种不良影响无疑会被无限放大,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视觉错误,进而产生对整个干部队伍“没有一个好人”的歧视性判断。基于此,认为“肯定在任时又是个贪官”也就不难理解。

说到底,这其实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浮躁心态和斗争思维。毫无疑问,虽然干部行为受到监督理所应当,但这种监督并非是毫无原则可言的情绪宣泄,而是基于事实和良知基础上的正义行为,是一种社会良序。如果一旦牵扯的是官员就补脑,无中生有,天花乱坠,不仅与公众行使监督权的初衷相去甚远,对干部群体污名化,而且哗众取宠、不负责任的做法迟早会被事实揭穿。到时候,恐怕受到质疑的就不是这位退休返乡创业的厅官而是好事者自己了。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