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不能”扭住脱贫攻坚“精准”

2016-03-15 17:05: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伍文胥]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治国理政地方谈】

“六个不能”扭住脱贫攻坚“精准”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找对“穷根”。(3月14日人民网)

全面精准脱贫,关键在精准,扶贫方略、政策精准,评定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举措、方式精准,能实现精准扶贫、扶贫精准,确保有的放矢、水滴石穿,把准“穷脉”,找准“穷根”,下准“药方”,总之要扭住“精准”二字不放,才能赢得全面脱贫攻坚战的节节胜利。

如何扭住脱贫攻坚“精准”?习近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声,给出了“六个不能”的解答,不能眼睛总是向上、安之若素;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揠苗助长、手榴弹炸跳蚤;不能狗熊掰棒子、贪多嚼不烂、虎头蛇尾;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六个不能”直击扶贫工作中一些不求真不务实、飘忽于上、急功近利、只讲速度不讲方法的不良倾向,为科学、合理、精准扶贫指明了路径、亮明了“红线”、明确了要求、定下了总基调,可以说,“六个不能”扭住了脱贫攻坚“精准”。

不能眼睛总是向上、安之若素,要心系人民。全面精准扶贫,关键的三个问题是,扶贫谁?谁来扶?怎么扶?这就必然要求扶贫工作的落实中既要向上看,遵循党和国家扶贫总的战略方针、政策和路径,向上级汇报扶贫开展的实际情况,包括成效、进度、问题,向上级部门寻求政策配套、政策、资金的扶持等。又要向下看,切合基层实情,深入贫困群众中间,倾听民意、摸清民情,忧民之忧、解民之困,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化作团结带领群众脱贫的斗志。

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要下大力气,全面精准脱贫,不能绕开“全面”二字。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和执政追求。从全面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代表着全体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共同憧憬,更是党和政府对7000万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就是要一个一个的扶,由点带面连片,让所有人都脱贫奔小康。

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揠苗助长、手榴弹炸跳蚤,要明确靶向。全面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扭住“精准”不放,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找准“穷根”,明确靶向、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从政策制定、举措落实、选派“第一书记”,到使用扶贫资金、项目安排、评定扶贫对象、脱贫实效考核上都必须把“精准”贯穿于始终。

不要狗熊掰棒子、贪多嚼不烂、虎头蛇尾,要认真落实。“5年脱贫7000万”,任务沉重、时间紧迫、形势严峻、挑战重重,急功近利只会事倍功半。面对全面脱贫攻坚的种种困境,最忌一个急字。扶贫攻坚既是“十三五”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同时又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啃下这块硬骨头,贪多嚼不烂,心急容易卡喉,要的是钉钉子精神,坚持“水滴石穿”式的扶贫。

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搞好规划。所谓谋定而后动,没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就不能形成扶贫攻坚的规模效应,扶不准、持不久、扶不彻底则是必然。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在边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各个贫困地区的贫困情况不同,不摸清情况,就难以找准“穷根”,开出扶贫“良方”,只有把情况摸清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重视教育。扶贫先扶智,道出了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山穷水穷人穷,是贫困山区的真实写照。贫困地区的贫困因子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没有经济产业支撑,贫困群众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低效率低收益的传统农业,一旦发生疾病,或供子女上学,就要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贫困代代相传,积贫积弱。要根治“贫困病”,关键在“扶智”。一方面是制定奖励性政策吸引人才到贫困山区工作、支援甚至扎根,为当地带去先进的知识、技术和观念。另一方面是把扶贫对象对准下一代或年轻人,加大对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夯实基础教育,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教育,同时在贫困地区建立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让有劳动力的群众都拥有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知识,增强山区脱贫的内生力量。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