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老还乡”与乡贤文化需“衔接”

2016-03-14 17:28: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伍文胥]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据新安晚报11日报道,在全国“两会”开始前,一位安徽籍博士曾写信给新安晚报,认为现在农村很多传统民俗在退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良方”。他认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3月13日新安晚报)

正如钱念孙所说,现在农村很多传统民俗在退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事实上,在全面建成小康任务加速推进中,“三农问题”更显棘手。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刚要(草案)》中都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且提出一个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良方,即“新乡贤文化”。

所谓“新乡贤文化”,虽有着新时代的气息,但却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传统的乡贤即仕绅,主要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威望的人,大多是告老还乡的文武官员,或有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虽然,在古代,乡贤多有叶落归根、告老还乡的情怀,但客观上实现了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解决当下农村“空心话”积弊,对缓解大城市过于拥挤、不堪重负等“城市病”,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从现实看,“告老还乡”与“乡贤文化”之间似乎还有着不小的鸿沟。首先,“告老还乡”并没有成为大的趋势,只是极小数的现象。这是由几十年来国家政策制度使然,绝大部分离退休干部及知识分子告老而不还乡,皆因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舒适程度远高于农村,一旦告老还乡,就意味着放弃安逸,选择吃苦,这是理想与意志的考验。其次,乡贤文化于今天的土壤仍不深厚,“告老还乡”以助乡民的价值追求并没有真正形成,许多离退休人员、知识分子并没有把“告老还乡”、挥洒余热作为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即使要出台政策,也不当是强制性的,或进行道德绑架。

再者,即使是在完善的鼓励性政策的激励下,“告老还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这并不就是“乡贤文化”本身,“告老还乡”之后,只有融入乡村,切实的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这能释放出乡贤文化的正能量。这一方面需要为离退返乡者衔接好养老、医疗、住房及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返乡后整体待遇不下降。另一方面需健全离退返乡者参与乡村建设的机制制度,最大化的利用“乡贤”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资源,最大化的促进乡村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