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发展观推动实现真发展

2016-03-08 10:22:5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丁乔]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治国理政地方谈】

用“绿色”发展观推动实现真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回应时代命题所作出的实践创新。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但是在人类推进时代发展的进步过程中,往往把探索和征服大自然当成是一种“胜利”的标志。从农耕时代,实现对地球土地的改造使用,到工业时代,对树木森林的砍伐利用。然而事实证明,缺乏对自然生活环境保护的发展,始终是得不偿失的发展,即便今天尝不到“恶果”,在子孙后代都会偿还这笔“生态账”。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压倒性位置”瞬间成为社会聚焦的共同话题,笔者认为,不仅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任何地方、任何工作,都应当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的位置。没有建立在尊重大自然规律上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没有坚持以绿色为本发展理念,也不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四川来说,推动实现“两个跨越”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绿色观,把生态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把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压倒性工作。

去年,中央出台了生态环境领导干部终身追责制,牢牢地牵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倒逼各级各部门执政者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四川紧跟中央步伐,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了《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等机制体制,为全省打赢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为实现四川“两个跨越”发展又增添了一个坚实有力的砝码。

曾几何时,一度有人认为,要“金山银山”就不能再要“绿水青山”,二者只能取其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通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没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是水月镜花。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仅不相悖,而且相辅相成,互为根基。试想一下,毫无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经济发展工作能否换来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又能否为子孙后代创造出可持续的发展条件?答案是否定的。

四川涵养了2.61亿亩的广袤森林,是全国3大林区、5大牧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但是当前的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草地湿地退化、沙漠化,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直接制约着四川长期发展。

为此,省委书记王东明在两会分组讨论会上提出“两个重点”,重点开发区域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提高产业和人口聚集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控开发活动、建设公家公园、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从而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主动作为,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心,融入到治蜀兴川、奋力推动四川“两个跨越”的各项事业中。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