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而优则仕”人才观成新常态

2016-01-20 18:09:4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驿翔] [责编:印奕帆]
字体:【

一名“农民工”成为了副部级干部,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但却出现在了近日的新闻中。这位“农民工”名叫巨晓林,他当选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说起这个巨晓林,他可不简单。他本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网六段班组技术员,不但参加了国家十几条重点电气化铁路的施工,还创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他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更是被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作为工具书。此外,他还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1月10日 新华网)

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理念长期占据着社会主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执政者持有的人才观也在发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达这样的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不仅反映出人才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能体现出我们的政府求贤若渴的“低”姿态,当然,对于人才的“高”要求也就在所难免了。由此看来,“身怀绝技”的“农民工”巨晓林的当选也便不足为奇了。

首先,我要为我们的政府点“赞”。其实,如此开明的人才选拔机制、如此进步的人才观的出现,是近些年才有的现象。国人对于人才的态度长期受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影响,在多数人心里,唯有读书有所成方能出相入仕,至于其他阶层则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而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一份子,常常给人的印象是“文化层次低”、“人文素养差”、“体力劳动者”、“弱势群体”等等,虽然这种刻板印象早已被证明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但正是这种刻板印象如同一粒种子早已种在了部分人的心中,能否平等对待尚且有待考虑,更不用说作为一名人才参与国家治理了。因此,此次巨晓林的成功当选既是对“农民工”身份的一种充分肯定,又释放出执政者广纳天下各个阶层英才的全新人才观。

其次,我要为我们的人民点“赞”。原因有二,其一:巨晓林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工”,专业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劲、工作踏实肯干,属于典型的“以创新驱动发展”的专业人才;其二:我们的公众、媒体对于此事的良好态度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事实上,“农民工”当官并非仅此一次,早在2009年四川遂宁市便公选了三名“农民工”担任副科职领导干部,此事在当时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赞成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打破体制、身份、地位的进步行为,而反对的人则质疑这只是一场“权利秀”,“农民工”是否真有能力与魄力胜任领导岗位?而又是谁、依据何种标准来鉴定这些“农民工”的真实分量呢?而这一次,公众与媒体则表现出来了一种包容与看好的态度,这既是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进步的一种体现,亦是一种对国家“低姿态、高标准”招贤纳才的一种肯定。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人才选拔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于社会全面发展而言是一种必然。那么,如何让“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真正深入人心,让“农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等成为一种常态,值的我们深思。笔者认为,首先,要大力推进深化改革与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其次,要宣扬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最后,还得咱们的“入仕”官员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利,勤勤恳恳干工作、踏踏实实谋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青睐。

焦点图